■(滋贺)丁 俐
今年4月3日《中文导报》以整版篇幅刊载了我的投稿《妈妈,您是否化作了千风》。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感到温暖!
我将它迅速地寄给了在中国的妹妹。很快得到了妹妹的反馈,寄来了一整套完整的有关母亲新墓改建的资料。今年正月前,回故乡给母亲扫墓,兄妹们聚在一起,商量将母亲的墓改建。妹妹说:“妈妈也应该住新房子了。”母亲是新闻记者,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十年后得以平反昭雪。她离开我们有四十多年了。妹妹在四月前负责督促完成了关于母亲墓地的改建工程。四月是“清明”时分,在新近竖立起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上有金体字镶嵌,肃穆井然的母亲墓碑旁,呈放上了一簇簇纯洁高贵,香气盎然的百合花——那是亲属、友人们对母亲的深切哀思和缅怀,追悼与敬仰。
我把它迅速地寄给了我在中国的父亲。父亲说又为此复印了好几次了。因为友人们看了都说好!“好”在文章引发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憎恶斗争,热爱和平,爱给予了自己生命,给予了自己爱的母亲。这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感情!我的继母孙隽为我找出了多年前我的生母抱著几个月的我拍下的照片。啊,当打开邮件,见到它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啊!我仔细地捧起照片左看右看。母亲是那么的年青、秀丽、温柔而慈祥。而被她紧紧地搂抱著的我,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儿要感谢继母,她为我将照片做了很好的保存。
教我学社交舞蹈的老师北川先生,他的妻子北川史子是学中国书法的,看到文章后,即写了大字草书一幅送我——《千偂醭,中文翻译是《化作千风》。这是有近80厘米高,160厘米长的大幅草书书法。这是日本友人北川夫妇在听我给他们讲述了《妈妈,您是否化作了千风》后的读后感吧——从独到的书法,洋洋洒洒铺满整个画面的苍劲有力的字体,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心情。那犹劲的笔力,震撼我的心灵,那由心而发的真诚则令我感动不已。
跟我学中国语有十年之久的横田幸彦社长,他建议我把这篇文章作为这个中国语学习班的教材之一。他说:“老师的亲身经历对我们来说,也许比任何书本教材更直接更真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学习班的学生中,有一位是银行行长的妻子叫野中惠子。她说:“你十四岁的时候,你母亲离开了你。我是做了母亲有三个女儿的人,我知道十四岁正是一个少女心理和生理的启蒙变化期,是什么都想跟母亲商量,最需要母亲的年龄。人生中没有比在那个年龄突然失去自己的亲生母亲更沉重的打击了。”学生们说,你的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对你们的爱,“母亲的爱是坚实的大地”那一节看了令人难忘!你们竟然清清楚楚地记得那距今有四十多年的往事。然而再看看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在日本的新闻、电视里常有孩子杀父母、父母杀孩子的报道,真是难以置信!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社会哪里出了问题?文章引发起他们对日本社会现状的深层思考,也引发起对中国经济建设时期“拜金主义”萌发的担忧。他们说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变得冷漠无情导致丧失人性。论天质,我们的生命是人间的母亲给予的,因而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间的“人”,
4月20日的彦根市“日中友好协会”交流会,北村忠雄先生事前默默地准备了复印机和录音机。我把《中文导报》的文章复印了许多份,分发给了来自彦根市几个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对中文感兴趣,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感兴趣的日本友人们。北村先生首先让我介绍《妈妈,您是否化作千风》这篇文章。到场的人们似屏住呼吸似的,默默地听著,有的人和我一起流泪不止。北村忠雄先生想得更周到的是,他事先联系了一位在长野市市役所工作的,曾在中国桂林留学专攻中文的日本女青年濑户凉子。濑户凉子用地道的日文一边看著文章,一边翻译著。北村先生作了录音。他说录音磁带可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濑户凉子说:“看了文章,就像看了一场电影似的,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活生生映现了中国文革历史的真相。而作者思考的内容,对现今的时代和社会,包括日本的今天,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人们记住不论任何时代,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绝不能丢失理性和良心!”
有的中国留学生说,读了文章后,想到祖国不能再愚昧,历史不能再重演,感到了自己留学的责任,首先必须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有的说文章让人认识到,人生不能只为赚钱而活,要活得有点精神,活得高尚,才有真价值;有的说,来日本后每天应付生活琐事,很少有时间静下来读点东西,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有了广阔的时空感。对自己人生的设定,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连接线。似乎一下子从狭窄的小屋走出,站到了广阔的地平线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