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芝 樱
日本一共拍过4部与地震有关的片子,它们分别是纪录片《阪神大震灾重生岁月》、故事片《谢谢》、《回应天地》和《玛莉与3只小狗的故事》。在拍摄地震电影方面,日本的有些经历是否值得我们思考?
速效与质量
听说国内已有十多家制片厂去抢拍地震电影,最近已在几大台热播的《震撼世界的七日》,距地震发生日不足3月,算算的确神速。特事特办,快当然好,只是不知这么快是为了疗伤还是期待收视率?抑或其他?
回头来看看日本,拍摄地震电影与其说注重时间长短,不如说来自编导真实的创作欲望。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导演青池宪司去神户探望朋友。满眼望尽除了断壁残垣还是残垣断壁,不免想起了50年前日本战败时的狼狈景象,于是萌发了记录灾难的冲动。青池花了4年零3个月时间,拍摄了一部总长14小时38分钟的纪录片。2000年,他将该片剪辑成一部156分钟的纪录电影,取名为《阪神震灾重生岁月》。2002年该片获“日本建筑学会文化赏”。比起记录灾害悲惨及歌颂个人英雄主义来看,据实记录一个震灾区域的再生全过程,也许也该是一个制作人的责任。据报道该片在台湾放映后,有观众发出日本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的感慨。
“速拍片”不是没有。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妰县发生了6.8级的中越地震。导演野上纯嗣也是受灾者。10月27日,他从电视里看到了一个2岁的男孩奇迹般获救的报道后,萌发了拍电影的念头。11月,野上在馀震中开始拍摄《回应天地》。他用的演员都是自己的熟人,并且是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受灾者。从电影开拍到2005年9月公开发行,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影片公映后获得一致好评,同年还作为本地电影参加了长冈亚洲电影节。
真实化的人性纪录
日本成功的“地震电影”,离不开真实二字。导演或是亲身经历过地震,或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成电影,而且著力表现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所思所为。
野上说过,“如果仅觉得地震可怕,就什么也做不了了。我想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和思考点什么。”故事片《谢谢》的导演仙头武泰则说:“震灾报道几乎都是悲伤、痛苦的。但我看重的是普通人面对震灾时的行动。”
《谢谢》根据阪神大震灾中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主人公是鹰取地区一家照相机店的老板古市忠夫,地震发生后,他的家和店铺毁于一旦。他苦练高尔夫球,把过去的爱好转变为谋生的手段,最终成为一名职业选手。这个真实的故事2001年4月最先由作家平山让写成小说出版,出生在地震灾区的制片人仙头武泰看到后,产生了拍摄的冲动,他在阪神大地震10周年纪念之际,把它搬上了荧幕。有观众说:“影片真实得让人掉泪”。谢谢,来自内心深处的语言。
故事片《玛莉与3只小狗的故事》在几部地震片中独树一帜。如果要以观众反响和票房来计算的话,它不但赚足了眼泪,也赚足了票房。
该片讲述的也是2004年中越地震中的真实故事。小狗玛莉在地震当天产下3只小狗。她一边照顾幼犬,一边为埋在瓦砾中的主人打气,还带著救援人员把主人救出。然而玛莉却在无人的废墟中独自守著孩子,顽强度过了16天,最终获救。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给生者以勇气。”自2007年公映以来,该片持续热映,票房已经突破3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