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让日本赈灾经验发挥作用 ——华人教授吴智深探访地震灾区观后
日期: 08年06月1期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512日发生8级特大地震后,国内外闻风而动,各种支援措施和援助方案纷纷出台。在最初的抢险救灾、抢救生命之后,救援工作正在朝安置灾民、恢复生活等灾后重建方向转移。日本政府先后向中国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并提供10亿日元资助和多种救灾物资援助;日本多种专业团队和民间机构也开始行动,希望日本的抗震减灾经验和重建技术能够在中国发挥作用。

  四川地震发生后,日本土木学会、日本地震学会、日本地震工学会、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地基工学会等五大专业团体迅速组成了联席会议,派出由10人组成的先遣团,以早稻田大学教授滨田政则为团长,于52831日赶赴四川。先遣团在现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地震受灾信息,以期为灾区重建提供合理建议和适用技术。茨城大学工学部教授、日本新华侨华人会会长吴智深作为日本土木学会的代表,参加了这个专业考察团。他与日本同仁一起,经成都后考察了受灾情况严重的都江堰和绵竹两市,切身看到震区现状,感受到灾后重建的艰巨。

  据介绍,从成都到震中汶川的道路大都中断,必须绕道700公里才能到达。目前该地区已经被封锁,只有救援队才能进入。日本专业学会的考察先遣团为此走访了都江堰和绵竹两地,所到之处也是满目疮痍,灾情严重。

  先遣团赴川以后,第一天考察了都江堰市,看到了许多典型的震灾受损房屋、受到破坏的古典建筑群,还有滑坡的山体、充满隐患的水库大坝等;第二天,考察了绵竹市,看到了建筑、桥梁和道路的受损情况;第三天,考察团与成都市地震局、交通局、城建局,以及有关大学的科研人员等进行座谈,交换了意见,汇报了考察情况,介绍了日本的经验。

  吴智深代表土木学会介绍了受灾桥梁诊断、建筑抗震设计、房屋快速加固过程中的新材料运用等;建筑学会介绍了对受害房屋进行快速分类、检测、评估的方法和经验;地基工学会介绍了对发生滑坡的山体进行综合治理的要点;地震学会则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等。据了解,中国国内已由国务院和科技部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的地震专家委员会,将由专家小组讨论灾后重建等问题。日本的专业学会完成先遣考察后,将与中国的地震专家委员会展开对口交流,尽可能提供日本的经验和积累。

  吴智深在震区现地看到,到处都是倒塌的楼房,文物建筑和文化遗产受到重创。目前,各处道路不通,多种危险潜伏,时时发生的大小馀震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在城市里,很多房屋都空了,受灾比例高达90%以上。

  考察团了解到,随著一次灾害的渐趋稳定,灾后重建工作迫在眉睫。现在,很多灾民都住在临时帐篷里,大家的心情相对稳定,面对灾害充满了沉著应战的勇气。但灾后大规模重建必须跟上,才能使抗震救灾由临时过渡到持久。当地政府和人民对灾后重建有著迫切要求,不仅需要资金,更渴望获得规划、技术方面的支援。灾区除了卫生设备、防疫措施、救援队伍、医疗人员外,接下来更需要精细检测、快速加固等实用工程技术。灾区在重建过程中特别需要综合性强的优化技术,日本在这方面拥有较强优势。

  比较中日地震灾害及灾后重建工作可以看到,中国方面很少遇到这样的大震灾,缺乏实际对应的经验。中国在人力调动和军队投入方面有优势,但在由下而上的情报综合、多层多级的防灾减灾措施、整个社会的防灾体系方面,跟日本相比有许多差距。为此,日本方面,特别是专业学会,在中国的灾后重建进程中有许多可以做。

  吴智深说,本次先遣团赴四川考察,把很多现地问题带了回来。这些问题,日本大都经历过,拥有对应的经验。今后,这些困难和问题会落实到各个专业领域,大家会通过组织展开支援行动,尽可能为中方提供口头建议、书面规划、人员派遣到设备支援等各方面的援助,让日本经验在中国的赈灾重建中发挥作用。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7518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