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窗外春雨淅淅,催动人的思念。
转眼间高松尚之先生辞世一年了。这一年里,时常和妻子谈到这位小个子的日本人,并且只要遇到一起留学过的学友,遇到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我就会谈起高松尚之先生已经不在,于是免不了心中嗟叹一番。
从大三那年(1982年)认识来华学习中文的日本人开始,我和日本人的交往已经有26个年头了。这期间所见到的日本人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可谓“阅人多矣”。26年间我接触过日本政界的大佬、为数不少的国会议员、相当于中国一省之长的县知事,见到过著名的知识人、作家、电影人、电视人、公司的老板、医院的大夫、打官司的律师,更大量接触过普通的日本百姓,和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夫农妇聊过天。期间因缘巧合,也遭逢过宗教教主,际遇到寺庙和尚以至神社神官,遇到过骗子,碰到过日本黑社会。不同的日本人,展示给我不同的日本,不同的日本人,让我看到日本社会不同的层面。时光飞快地流逝,很多人多像电视中偶然滑过的镜像,一闪而逝,再难追忆。但能让我这个“外国人”在他逝去之后还时时忆起的,高松尚之先生是为数很少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我1991年刚到日本留学时就认识了高松尚之先生。那一年我参加了他组织的招待中国留学生免费到日本各地旅游的活动。在我到日本富山之前,这个活动已经做过两年,我离开富山后,这个活动也一直持续著,前后一直坚持了19年。记得旅行期间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特别是经济上都不宽裕,很少有人到日本各地旅游观光。这些留学生今天虽然苦,但明天都是中国未来的脊梁。难得来到日本留学,总应当看看日本的山山水水。并且留学生们都很忙,相互之间来往的机会也少,这样组织大家旅游,也给留学生之间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这回答不慷慨激昂,但充满人情味,很令我感动。回到家里我写了一张明信片,表达了自己感谢的心情。好多年后,我们成了好友后我问过他,那么多留学生,你为什么找我做朋友。他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每年招待这么多留学生到日本各地旅游,但回来后特地写封信表示谢意的,就你一个人。”喝井水的人,谁会想这口水井是谁打的?当一件好事被制度化地推进,受惠其中的人,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对最初推动者说声感谢,这可能本是人之常情。但实际上知道感恩对人是同样重要的。从1997年开始,高松尚之先生每年拿出150万日元资助中国的贫困大学生。但据我所知,很少有人给他写信致谢。只有一位女孩子,每年都寄来感谢和汇报自己学习情况的信。高松老头因此对她印象深刻,直到弥留之际,还惦记她近况如何。
高松尚之先生喜欢中国,热爱中国文化。这份热爱鼓动著他,促使他一生为中国做了很多事情。1988年开始的组织招待富山大学中国留学生免费到日本各地旅游的活动,坚持了19年,700多名中国留学生接受了这份全程免费旅程的招待。1997年开始每年拿出150万日元资助中国的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他坚持了10年。他还曾捐出了300万日元给日本沙漠学会,用来在中国辽宁和内蒙古边界协助当地治理沙漠。知易行难,这一切他都一年年坚持做了下来。这当然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但我要说的是,他做到这一切都并非来自偶然。正如这位连高等教育都没有接受过的人,能够在日本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创建和经营公司,即便在日本经济走进低谷的“失去的十年”中,他领导的这个公司仍旧能够年年大发展,并不是出于偶然一样。在他的周围,许多人对他的作为不以为然,他的行为被许多人看成“傻”和“愚”,但我知道他的作为,是源自他早年阅读佛教《大阿含经》得到的觉悟,那是一份不计利害得失的奉献精神。作为高松尚之先生的忘年交,我和他有过无数次的交谈,话题涉及于生死、利害、名誉等许多方面,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悟性的人,他在人生一些根本问题上的领悟,其实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在我看来,高松尚之先生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总能够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站到更高的地方去思考和判断,并且富于行动能力。
几年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高松尚之的文字,连题目都想好了,叫做“高松是个好老头”,想用调侃的笔调写了后博他一笑。可惜文章开了个头就放下了,因为许多要写的论文排在那里。那时总觉得来日方长,这样的文章不妨往后放一放。等到这位老人走了,我才意识到这本是我在他生前就该做的工作——我欠这位打井人一句话。我要说,我非常感谢高松尚之先生,因为从学术上,他给了我一个观察日本民众的好角度;从经济上,他帮助过我和许许多多中国留学生和大学生;从精神上,他给了我思考人生根本问题的机会,并非常深地影响了我。记得1880年代,日本大儒中村正直为清人王韬《普法战记》作序曾论交友云:“呜呼!人生朋友之际,声应气求,肝胆相照,千里来会,恨相见晚者,夫岂偶然哉!无非由于我有诚以感,彼有诚以应,缠绵牵合,交孚凝聚,而遂成一大盛事也”。正所谓“我有诚以感,彼有诚以应”,我和高松尚之先生成为朋友也非偶然。一生之中,能够在这样深的层面上真正成为朋友的人不多,跨越国界的为数就更有限。走在无边的细雨中,此刻想著这位远行他界的朋友,心中实在充满无常带来的惆怅和哀伤。
呜呼,谨以此怀念高松尚之先生。
2008年4月20日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