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尽管上海、深圳、天津等地早已纷纷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口号,并各有各的优势,但是北京市5月5日毅然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加入国际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中。继北京宣誓布局国际金融中心后,上海争取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也不遑多让,5月9日上海在浦东举行首届“陆家嘴论坛”,全球多个重量级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京沪谋建金融中心是否出现冲突再次引发争论。
北京金融中心后来居上?
5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北京金融史上发布级别最高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北京率先对一个城市金融业的发展环境、空间布局、人才聚集和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和阐述。《意见》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为了推进首都金融业的发展,北京市对未来10年内首都金融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改版规划。最令人瞩目的是,未来北京将呈现“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规划。俯瞰北京的行政区域版图,金融产业将呈现“十”字格局纵横发展,其横轴为长安街,复兴门—西单—东二环—CBD一线;竖轴则是西二环,稻香湖—中关村—金融街—丽泽商务区。
金融街与CBD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认定。按照《意见》,北京未来的金融业将以金融街作为主中心区,以CBD作为副中心区。总建筑面积为350万平方米的金融街,目前已完成265万平方米,仍有43万平方米在建,而未来金融街的区域面积将进一步扩展。根据现状,6个拓展项目计划先期启动,其中包括月坛北街地块、月坛南街地块、复兴门地块3个西拓区项目,三十五中地块东拓区项目以及中行住宅楼地块和华嘉小区地块两个核心区项目。
除金融街和CBD外,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和丽泽商务区这3个区域,将分别规划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和新兴金融功能区。其中丽泽商务区的发展规划最令人关注。这里的核心地段距离金融街仅有5公里,现有建成项目较少,连片土地处于待开发状态,其开发成本将低于金融街和CBD两个中心区。未来10年,这里将成为新兴金融机构聚集的发展新空间。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北京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目前落户在北京的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77家,超过上海等其他城市。统计显示,2007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2.5%,是全国各大城市中最高的;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率达到10.1%,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产业。
目前,北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截至去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馀额3.77万亿元,占全国的9.4%;本外币各项贷款馀额1.99万亿元,占全国的7.2%。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人民币清算占全国的38%,外汇清算占全国的50%。另外,北京地区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39家,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高达53.4%。
《意见》提出,北京促进金融业发展,一个核心策略是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首都投融资市场体系。为此,北京将聚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住房金融、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济、券商直投等各类新型机构,并支持交易机构在京建立远程路演中心和远程开市中心。北京还将推动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等重要商品市场的发展,探索培育期货等衍生性金融市场。另外,北京还将积极利用主板市场、债券市场支持企业发展;利用创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市场发展。
多方金融大腕力挺上海
北京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后,关于京沪争做金融中心的讨论声渐盛,这也成为首届“陆家嘴论坛”上的热门话题。首届“陆家嘴论坛”是由上海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举办。会议之前,就有媒体将此称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智囊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此会上公开表示,有信心在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王岐山说:“上海历史上曾经是亚洲的金融中心,拥有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较强的经济实力,历史人文的特质,发展金融业有利条件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从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我们相信,伴随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一宏伟蓝图终将会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会上也表示,上海正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迈进。他说:“从历史上来讲,从来上海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对全国乃至东亚在历史上面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
刘明康强调,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汇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达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已达到两位数以上。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令人欣喜。一是发展质量较好,上海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是全国最好的;二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上海是银行业机构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三是国际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上海是外资银行机构最为活跃的一个城市,去年提倡进行法人化转制后,外资银行有9成以上选择在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现在已达14家,排队正在申请的还有四五家,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将近60%。
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要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还任重道远。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在完善监管、成熟税制、增加法制透明度上多做探索。吸引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入驻,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的金融人才加盟。中国的经济体系足够大,可以支撑多个国际金融体系并存。但北京的最大使命不是成为独立的国际金融体系,而是要从宏观的政策和法律监管框架等方面给予上海支持。
京沪比较优势之辩
当上海正在倾听各方智慧之时,北京市也首度阐明了“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规划。
5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霍学文专门就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日正式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召开媒体座谈会。霍学文表示:“我觉得北京能不能建金融中心、要不要建设金融中心,这些都不应该成为疑问;应该疑问的是北京发展金融产业过程中,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还有哪些地方有改进的空间。”
就北京到底要不要建金融中心,可不可以建金融中心的问题,霍学文向媒体提供了几组数据。截至2007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馀额37700.3亿元,占全国的9.4%;本外币各项贷款馀额19861.5亿元,占全国的7.2%。2007年北京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97978.7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77487.8亿元、债券成交额2060.1亿元、基金成交额1535亿元。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人民币清算占全国的38%,外汇清算占全国的50%。2007年,共有48家法人金融机构在京新注册或新迁入京(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7家,证券类金融机构4家,保险类金融机构37家)。而截至2007年底,在京注册的各类金融机构共751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430家,各类营业性金融机构4224家。“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北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霍学文说。
相对而言,上海也在过往的金融中心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韩正在闭门会议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已经基本确立了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数量逐步集聚、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上海市政府决策谘询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一直跟踪研究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
潘英丽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绩还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框架体系;从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市场和以外汇交易中心、同业拆借为代表的货币市场,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在等待股指期货的正式登场。
其次,“金融对外开放的成效明显。”潘英丽表示,从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币存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占比来看,上海也远远领先于北京。
潘英丽给出一组数据:2006年末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在该市本地存款中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5.8%,贷款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4.2%;而北京这两项数据为0.93%和2.8%。
潘英丽还表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经成为当时的远东金融中心,历史积累的商业文化、诚信意识,使得目前的上海金融生态环境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
到底中国哪个城市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呢?英国贸易投资总署金融服务业谘询委员会主席罗伊.莱顿在5月9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上海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了。“我觉得恐怕是不太可能在中国再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罗伊.莱顿表示,现在欧盟有26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可以自己去发展自己的金融产品。因此十年二十年之后,当人民币完成可自由兑换之后,中国也可能会建成一些地区性的国内金融中心。但国际性金融中心,不会再有第三个。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就是香港和上海。黄奇帆说,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它之所以是金融中心因为有很多大的机构都进驻北京,所以它就是中心。但是随著世界经济的发展,上海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到了一定的时候情况便会改变。“比如说到了五年、十年以后,人民币自由兑换了,资本放开了,资本市场跟国际能够更深层次地接轨了,我认为交易所在上海而不是在北京,所以国际金融中心一定在上海,而不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