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石
在台湾322大选之后,《中文导报》记者在台北采访了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
记者: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民进党为什么输得这样惨?您能不能谈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
张: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这8年来台湾的经济太差了。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它亚洲国家在这几年经济都在发展,而台湾经济却在沉沦,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二个就是陈水扁整个政府呈现贪污腐败倾向,包括他们的那些弊案,包括他的太太吴淑珍的案子,这在选民中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前年还引起了百万“红衫军”上街。第三个就是陈水扁政权过分地操弄族群,比如他们的官员,如教育部长杜正胜、教育部主任庄国荣,这是人民所难以忍受的,这三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记者:马英九在经济上是比较开放的,同时在政治上对大陆人权问题也进行批判。他上台后,两岸关系可能是怎样的一种走向呢?
张:我觉得基本上是正面的走向。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最近的发言,基本上对他是肯定的。他对大陆有的批判是选举语言,有的时候他作为一个在野党领袖会做某种发言,但是当了总统以后他会更节制、更谨慎。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对人权的关怀是一个普世价值,这是一个全球视野,所以我觉得
总体来讲,马英九当选总统后,没有必要承担陈水扁8年来留下的包袱。8年来,两岸关系变得非常不好,我想大陆也应该感受到马英九当总统可能带来一个改善两岸关系的契机,或者说
记者:
张:我是一个学政治学的,我不愿意用“民主”这个概念,因为“民主”这个概念在某种程上的确包含著相当的价值判断。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不民主,它的检验指标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思考。其实,我们相信大陆会越来越开放,大陆开放使整个社会的力量释放出来以后,自然会推动整个国家往人民所需要的方向去走。
至于台湾所扮演的角色,我认为第一个就是经贸交流,让台湾和大陆都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而且透过两岸的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可以使大陆人到台湾以后感受到台湾民主开放的社会氛围,这些东西会对大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个人来讲,我并不主张大陆发生像东欧那样的巨变。中国的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民主的含量都不是太高,像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强调社群主义大于个人主义。要让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国民所得还没有那么高的国家贸然采取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制度,也许会“未谋其利,先受其害”,我认为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还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台湾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比如说,我们曾经经受过民主,我们有过阵痛;比如有陈水扁这样的人,可以随便利用民主去说事情,可是这次他被唾弃了。我觉得经过两次政党轮替以及未来台湾的发展,台湾会越来越成为华人社会学习的一个楷模,这就是台湾最大的力量。透过这种台湾的存在,两岸之间的交流会使大陆慢慢地发生质变,而速度究竟有多快,则取决于大陆的需要,而不需要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说只有这样那样才算民主。比如说我现在在台湾,对台湾的民主也是持高度批判态度的。我认为选举并不是整个民主,只不过是民主的一环而已,民主还包括法制的概念,还包括言论自由和对人权的尊重。所以往往第三世界的国家,也就是亨廷顿所讲的那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往往只是学到了民主的皮毛,可换了一个政府还是继续贪污、继续昏庸,整个政府只不过是换了一些领导人而已。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大陆以我们的标准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可以让各种东西能够进来,但我不主张用西方的标准来界限定中国是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