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嫁给日本男人十五年
日期: 08年02月3期

■(兵库县)蓬 勃

 

  到这个其实非常近的邻国已经有19年了,与我的日本丈夫结婚也有15年了。

  从故乡上海坐飞机不到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日本的第二大都市大阪,这个距离只是跟飞到首都北京差不多,远比飞到中国那些西北、西南大城市要近得多。

  然而距离虽近,思维方式却大不相同。这个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虽时有感触,总不如我结婚后的体会那么深。不管是同事还是邻居,总还可以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找到一段既不会远到影响工作、交流,又不会近到自身感到不自在没自由的距离,可是找个日本丈夫却不同了,这个距离可真难定。这大概也是我们许多与日本男人结了婚的女同胞的感想吧。

    相敬如宾有时就是如冰

  过去在中国,看看周围的邻居们,大凡夫妇之间都有些小口角。说起原因来一般都是些小事,不外是柴米油盐、婆媳妯娌之事,房子都不怎么密封,声音也有传到隔壁的。吵的当事人不觉得很丢脸,听到的人也不感到大惊小怪,不外乎是每家都有一本难算的账。昨天夜间吵了,今早起床大多就忘了,外人看看就像没事人似的,也没几个人在乎这些小事。

  一来到日本,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刚来时住在神户的一个日本语学校的宿舍里。宿舍就设在一般的高层楼房内,周围住的居民别说是吵架声,连说话声也听不到。起先我想,日本的建筑水平真是高,瞧,隔音设施这么好。由此,晚上回到宿舍,同学之间高谈阔论、说说笑笑至半夜三更也毫不在意。

  语言学校毕业后,我搬到一般的民房住了。刚巧隔壁家里有个1岁左右的小孩,有时小孩哭了,可是听得一清二楚的,但夫妇吵架声、打骂孩子的声音可是从来没听到过。终于明白过来,原来还是日本人讲文明、有修养,到底是先进国家,家庭内都是斯斯文文的。自然对自己当年宿舍里的行为大有反省之意,回国探亲时便也常向父母友人谈起这个体会。

  后来找了个日本丈夫,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太偏了。与国内人相比,日本的夫妇倒是互相相敬如宾的,可是这个相敬程度却有些叫人受不了。既成了夫妇,可不是宾客了,夫妇之间心里话不能随心所欲说出来,有心事找谁商量去呢?

  曾看见电视上说,一位日本丈夫被公司辞了职,每天瞒著妻子做出上班的样子,却在街头公园里消磨时间。更据说有许多中高年的假面夫妇,妻子现在就一心等待著这次关于夫妇离婚后年金分配的新法律生效后,就准备离婚。这些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大概是不可思议的荒谬事了。

  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思考问题自然还是中国式的,虽说找了个日本丈夫,家中的一切行事还大多带著从小到大习惯的老一套。又加上天生性格直爽,这么直来直去的,与丈夫的矛盾可就蒸蒸日上了。我又没有日本女人的那种忍耐性,自然三天两头就会发生磨嘴皮子的事。譬如说,他每天晚上一进家门就要打开电视机,这样就一直要开到第二天早上。他自己看著看著就睡著了,可这虽然很轻的声音及荧光屏的闪光却使我的神经吊了起来,睡不著了。没办法,我只好去替他关上。可奇怪的是,我一关掉他往往就会醒,醒了呢就又将电视打开了。自然这种情况发生3、4次后,我的不满就到顶点了。再比如说,他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近,我也不常用车,我觉得家里有一辆车就完全可以了,可他却一定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家里的车为啥定要分你我呢!我倒也不是完全为了经济上的考虑(虽然心底里是觉得实在不值得),主要还是为停车场太挤,我种了些花草树木、蔬菜瓜果,还要留下一大块地方给3只狗,放2辆车可太占地方了。

  就这样,为了这些看起来不大不小的琐事,我们两个是大闹没有,小吵可不少。我看看住在我们隔壁的一对日本夫妇,平时静得就像隔壁是关著的空房。偶尔在过道上看到了,也是两人一前一后,挺和气的。于是想到国际婚姻总不会太圆满的,两个人从小到大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么,当然人生观、价值观也截然不同了。这条沟可不是那么容易填平的,有时候地表上看起来是那么平整的一块,底层深处却依然留著缝隙,一遇到刮风下雨的冲洗,那条沟就又显露出来了。

  日本人离婚也静悄悄

  可就这么想著呢,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那时我还住在姬路市,我说过当时住在我家隔壁的一对日本夫妇一直是让我羡慕的对象。可是好景不长,不到2年,很长一段时间只看到那位日本女人一个人进出,起先还以为她丈夫到哪儿单身赴任去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从大楼管理人的妻子口中知道他们离婚都已半年多了。这事可让我想了好久,一点争吵声都没听到过,静悄悄地离了婚,真是涵养功夫好。我和丈夫常常拌嘴呢,却还在一起过著。再想想也是,经常喷射的火山呢,不太会发生大爆发;一直安安稳稳的火山,一喷火可就是毁灭性的。平时常常发散一下呢,就不会积累太多的不满,也就不会发生大爆炸的危机了。这样一想后我也就感到心平气和了,晚上丈夫回家,我把这事一讲,他呢一声不响笑了,一笑就去睡了。到底还是个日本人。

  现在我和丈夫采取的是一种折中的生活方式,既不像中国夫妇那么亲密无间,也不似日本夫妇那么有礼相待。平时互相保持一些相对自由,比如各人都有自己一间专门房间,干些自己喜欢的事,互相也不多打听对方的情况。说起来还是偏重日本式的。不用说,他仍嫌我太唠叨,我也常觉得他把家里当成了旅馆。可是每次我回国探亲时,他就感到家里太冷静了,结果国际电话不断地来。我呢也渐渐觉得发牢骚时没人来反驳的话,自然气也就消得快些,少拌些嘴,也挺好的。

  一边磨合一边共同向前

  这样,我与日本丈夫结婚了15年,也互相摩擦了15年。经过这15年的摩擦,我发现双方的棱角都磨掉了许多,变得圆滑了一些,同时因为圆滑了,摩擦的地方也减少了一些,就像小河里的石块,从上游一直冲到下游,慢慢地磨成了鹅卵石。

  当年我一踏上这块土地时,就曾一心一意地抱著入乡随俗的信念,努力地融入到这个并不是那么喜欢外来人的社会中去。原以为结婚后就更会如此了,现在想想,却觉得仍然还是遥远。由此,又想到中日两国的关系(似乎有些离题了),国和国的关系也与人和人的关系有些相同之处:不接近就互相不了解,一接近了就会起摩擦、显矛盾。因为本来就不是同一的历史文化、同一的文明发展,出现矛盾裂沟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有著一些共同的利害关系,也只好在时间的长河里一边摩擦一边同奔向前去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6545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