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十五年 累并快乐著
日期: 08年02月3期

■(东京都)张 友

 

  我热爱生活,这就使我有不少的业馀爱好。这里面文学创作是我的最爱,付出的精力最大、投入的热情最多。若打个比喻,是正妻,其它的爱好是妾,妾虽然让我挂心、让我执著,那只是床第罗帏之内的故事,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成群的妻妾,点缀、充实、完善了我的旅日生活,使我身在异国他乡并不感到孤独和寂寞,反之,有了这些雅兴,提高了生活质量,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繁花似锦。

  我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年(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的,所谓高中,有其名没其实,连现在的初中生水平都不如。那时的学校学工、学农、学军兼学别样,就是不学数、理、化。我的这点知识都是毕业后自学的。凭著比别人能白话和会耍笔杆子进了政府机关,有的是闲暇时光,与其无所事事,不如占用公家的时间和贪污公家的稿纸写点什么,于是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写起文章来投给报社,从此就常有豆腐块为报纸填个缝、补个角地发表出来,赚壶茶或买几盒烟的稿费钱,来到日本后仍恶习不改继续走笔行骗,并乐此不疲……

  一、相识《中文导报》

  我一九九三年来日,论年头十五年。刚来时语言不通,接触不了日本文化,那时中文报刊寥若晨星,老字辈的华文报刊有《留学生新闻》以及后来的《中文导报》,当时好像还有《唐人报》。以后像雨后春笋,逐年增多,如过江之鲫,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中文导报》连载张石先生的长篇小说《东京伤逝》,看了几期便被吸引了。那时刚来日本,兜里的零花钱得算计著花,可为了能读到这部长篇小说,硬是从牙缝里挤出来订了一份《中文导报》。

  我就是这样接触、认识了《中文导报》,这一订就是好几年。如果说,我和《中文导报》牵手联姻的话,《东京伤逝》就是桥梁、就是红娘。刚刚落脚异国他乡,在那不知东南西北、问路无门、问策无人的孤寂、烦恼的日子里,是《东京伤逝》给了我莫大的欢乐和慰籍。它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心无旁鹜,忘却了乡愁,随遇而安。那时,东京都内没几家中文书店,就是有我两眼一抹黑也找不到。已养成看书读报习惯的我,手里有份中文报纸,如获至宝,备感欣慰。所以《中文导报》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伴随我走在布满荆棘的东瀛路上,不离不弃,为我鼓劲加油,一路走来,就是十五个春秋。

  几年前,《中文导报》由小版改大版,这份报纸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了翩翩少年,壮大了;从骏马学步到步伐矫健,发展了;从幼嫩不谙世到成熟稳重,提高了……在盛茂如林的华文报刊中,具备报纸三要素的、称得上报纸的屈指可数的几份中,《中文导报》是佼佼者,无论是办报人的理念,报纸的内容、形式、风格等等,堪称独树一帜,别具特色。从气质和风度看《中文导报》,我说它像老学究,因为它深沉、文雅、大度、恢弘、博大精深并充满意境。

  我订了五六年的《中文导报》,一次坐电车,把刚读一半的报纸弄丢了,抱著试试看的想法给《中文导报》打了电话,想索取一份,答应得爽快,邮来得痛快。第二天下雨,报纸用塑料袋严严实实地套著邮来了,手捧报纸,眼角湿润了——这是一种编者把读者真正视为上帝的关爱,是一种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呵护,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信赖,是海外游子能用母语交流情感的、来自于文化大本营精神殿堂的依附或寄托……

  十五年里,我既是《中文导报》的读者,又是作者,每逢元旦,都收到编辑部邮来的贺年卡片,卡片虽轻又薄,但意义既大又重,它是来自于《中文导报》的一个美好的问候,一种真诚的祝福,一颗燃烧著的炽热的心!

  二、投稿《中文导报》

  和《中文导报》相识、相知了,接触了良师益友,心里就有了更进一步交往,达到知己的想法。于是故态复萌旧病复发,开始写小说或散文投给《中文导报》。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来日本后)写了第一篇小说《芝麻开门吧》邮给编辑。《中文导报》一个月后刊登出来,一炮即中,我精神受到了鼓舞,又写了一篇散文《我爱故乡的雪》邮去,也被采用。这下,像蚂蚁啃苹果,尝到了甜头,来劲了。一篇一篇地写起来,曾蒙《中文导报》编辑们的不嫌不弃,扶植和偏爱斧正,一篇又一篇地变成了铅字,十多年来,笔耕不辍。截至去年七月份,我在各种华文报刊中发表了一百八十篇文章,其中小说和散文六十多篇都是在《中文导报》上发表的。

  从一九九三年至二○○○年,七年间我打两份工,这一百八十篇文章大都是在休息时或电车上形成腹稿,半夜写成的。因本人尚未脱贫,没有电脑,也没有传真等现代化办公武器,都是一个字一个标点,清清楚楚手写而成,篇篇都是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出的。有的文章修改一两遍,有的甚至两三遍,直到满意为止。可以说,篇篇凝著心血,篇篇透著艰辛。算不上高产,也不能说欠收

  工作是生存,兴趣是生活,我认为一个人活著没有物质生活不行,没有精神生活更不行!人活著要有理想,有个目标,并不懈地为实现它艰苦奋斗,这样的生活才有质量,才有意义。每当把文章投入邮筒,这以后的期待和焦灼的心情不亚于河边的垂钓者,那种带著刺激的希望和企盼其实是一种幸福,每当拖著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捧著报社邮来的报样,宛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那种欢欣愉快、激动欣慰,又好似庄稼人收获丰收果实的满足和自豪……令人感到发现了自我,找到了人生价值。就连国内的父母、亲朋都在为我高兴,为我祝贺!

  我不敢怀有作家梦,但却始终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著,虽明知自己的半斤八两,自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但我觉得人不可无骨,不可无志。成果固然重要,但不绝对,关键看一个人的进取心,看努力奋斗的过程,真正为此付出了、努力了,人生才会有意义,才会被别人敬佩。我们常听到一些同胞抱怨这里的生活孤独寂寞,艰苦而迷惘,表现出了精神颓废,神情黯然,甚至患上了精神上的疾病。我看大都是心灵空虚,热爱生活不够。应随遇而安,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不管哪种有益的爱好都可以视之为友,朋友遍天下,整天陶醉其中,沉湎嗜好,乐而不疲,还会感到烦恼和孤独吗?本人除爱好文学外,还爱好集邮、集磁卡、收藏古钱币,还喜欢收集有趣的物件、奇石,种花养草等等,不但冲淡了浓郁的乡愁,也排遣了寂寞的时光。

  还记得几年前,我在《中文导报》上发表的一篇散文《笔盒伴我走天涯》那里面的一段话,现把它写出来,作为这篇文章题目的论据

  我很愿写点什么,虽然文思迟钝,但我坚信勤能补拙。知识在于积累,成果在于勤奋。山巅是一步步登上去的,有益的爱好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充实完善自己,生活中多一种有益的爱好,就少了一样丑规陋习。我很愿写点什么,在繁忙劳累的打工之馀,是自找苦吃,但每每提笔写来,我就会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小说)故事情节里,我彷佛身临其境,身边有那么多人,我在和他们说话、办事、打交道,情绪完全被其所动,人悲我亦悲,人乐我亦乐,尤其在工作休息时,自己的头脑全是小说的思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两耳不闻周边事,一心只想写文章,这种忘我的意境,是一种享受。

  十五个春秋,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我的心里始终开放著绚丽多姿、五彩纷呈的鲜花,每当下班走出会社的大门,时间属于自己,理想的翅膀就会展开,就会自由自在地翱翔,脑子里想著文章的思路也好,想著某种邮票也好,想著阳台上的花儿打没打骨朵,发没发新芽也好,心情变得轻松、愉快,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幸福。

  十五个春秋,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白天打工,夜里爬格子,异国他乡远离亲人故土,虽然累,但却快乐著!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6545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