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一开年,中国经济即面临“高雪压”的考验。高盛公司评估暴雪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认为,暴雪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暂时性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暴雪之后,随著缺水状况解除,粮食供应提高,将会缓解目前出现的局部通货膨胀状况。另外政府还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关行业将因此受益。美国《侨报》也在社论中说,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SARS肆虐均给中国带来矫正体制弊端的契机,同样,这次雪灾或许也给予了中国破解经济困局的“天时之助”。
首先,累积已久的风险因灾而获得释放。近十馀年来,中国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谓突飞猛进,但“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在这次雪灾中暴露无遗,还有能源供需机制,长期以来并未理顺,这些早已垒成风险,与其等到将来的总爆发,不如早爆发。如煤电供求机制,早就存在隐患,其改革势在必行,相信通过这次雪灾,当局会有新改革方案出台,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将成为那些高能耗企业唯一的、无可选择的出路。
甚至包括股市在内,这头在去年还十分骜烈的“牛”,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就驯服多了,个中原因虽是多方面,但不排除暴雪的因素。风险大量释放,对未来的健康发展不是利多吗?
其次,延缓投资。专家研究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的投资在年初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跟暖冬有关。雪灾不止是缩短了今年一季度施工期,更导致企业停工、出口受阻。据估计,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很可能出现2004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再加之央行正在施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流动性降低、资金紧张状况会越来越明显,投资回落态势可期。
其三,激活内需。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是投资拉动型,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被激发出来,而且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黄金周期,当局在去年底就出台措施,鼓励农民消费。雪灾虽暂时延滞了消费,但灾后重建应为内需提供新热情。
中国人口众多、且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激活内需对于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局,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高盛公司对这次雪灾所作的评估:暴雪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暂时性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因为雨雪,缺水状况将得到缓解,粮食供应提高,将会缓解目前出现的局部通货膨胀状况。暴雪之后,中国应将宝贵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投资国内基础建设而非用于回报低下的海外资本输出。
综观1998年至今的10年历程,中国经济发展的短周期大约为4到5年,也就是说,从均衡到非均衡的4、5年中,中国经济已有两次奇迹般地“因祸得福”,这当然不是“天意”,而在于人为。北京当局此前两度能正视挑战,沉著应战,把握机遇,转危为安,令外界刮目。这次能否“梅开三度”,破解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雪压”,既在于如何迅速导入应急机制,抗灾赈灾,更在于灾后对症下药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