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休假,我参加了一国内旅行团到乐山峨眉山旅行了一趟。按旅程安排,当天下午我从上海乘飞机至成都,然后直接送至下榻处后,第一天的旅程便因乘过飞机而完成了。第二日一早出发去乐山,于是一夜无话,第二天早早地起来,登上了实际意义的旅途。
当日的目的地是乐山,乐山大佛使它闻名遐迩,到了四川哪有不游乐山的?从成都到乐山要乘4个小时左右的汽车,没乘出什么新的感觉来,倒是导游的不停介绍让我记住了四川的特色。他说形容四川有四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尺高,鸡也吃辣椒。”现在设身处地一看,说得句句不错。特别是第三句,真叫眼见为实了,不管是男是女我还真没看到一个个儿高挑挑的。我想这是否和吃辣椒有关,吃下去的荣养先随着辣出来的汗消耗了,还轮得着长个儿吗?可当代的四川人因着出了一个邓小平,再矮的人都敢藉此自高自大,嘴里还常挂着笑星潘长江的话“浓缩的都是精华”。看来真不能小看他们。
从高速公路看岷江对岸的建筑,可以看出乐山的新屋建得不比别的城市少,可是高楼却无处可见。原来,当年为了镇住三江水建造了身高71米的乐山大佛,此后乐山的建筑师没有一个敢将高楼盖过71米以上的。乐山人把发展的眼光停在71米处我觉得不必也不值。去乐山的途中,经过四川的眉山县。眉山是苏东坡的出生地。2001年被联合国评为中国三大伟人的除了孔子、孙中山还有苏东坡,所以占地68亩,即将开放的三苏祠,又将是一个旅游热点。车经大文豪郭沫若的出生地夹江县,没有停车的安排,人文景物一任导游用嘴渲染。他说郭沫若的原名叫郭开桢,因流经夹江县的夹江和清音江又名沫水、若水,将开桢改为沫若,表示不忘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这4个小时的颠簸令一车人都对四川刮目相看。有人说了一句:苏东坡也罢、郭沫若也罢、邓小平也罢,都得出去了才能成气候。说得是事实,导游也跟着点头。
下午,乘索道至乐山的半山腰后,再拾级至大佛的最顶部。从顶部看岷江、大渡河、清音江一览无余。这座从公元713年开工至公元803年,历时90年建成的大佛,锁三江,面峨眉,饱览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确属当之无愧。据导游说,60年代至今大佛发生过三次奇事,一是1962年大佛突然双目紧闭,二是1976年大佛整个面部显出不悦,三是2000年5月3日大佛的背后出现一圈佛光。作为证明,有该佛光的照片现印在门票上。回想起来1962年正处自然灾害时期,1976年正值文革后期,百废待兴,说大佛动颜也勉强可对号入座,至于2000年5月3日出现了佛光该是千年不遇的好事了,但据说佛教界根据前两次的结果推断出在四五年内中国将有大难。这不,去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应验。问到1962年以前的一千多年大佛为何不曾将喜怒形于色,导游哑然。反正信不信由你,但2000年的佛光既然预言了,在该时间带里当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为避此灾难,峨眉山的万年寺专门从香港运来大块玉石,制作了7万个小佛像,说是从4月开始为众生开光,7万个佛像卖完时,即为开光截止日。估计任何一个旅游团都属于“ 来得正是时候”,据说戴上开了光的小佛像就能免灾。小佛像有大有小,凭你的诚意去请。对佛不讲价,这万年寺的小佛像比外面的贵上十倍,这是后来从珠宝商那里知道的。导游花了半个小时解说开光的好处,并要当时统计人数,这倒让大家却步了。难道导游与和尚们都有了分成的契约?相对成熟起来的游客在当时报名的不多。
第三天登上峨眉山,除了万年寺的主要节目以外,山上的风光就由游客各自享用了。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秀”的大山,除以四大佛山之一出名以外,它的野生植被和生态资源的丰富也使它备受重视。山中几百年以上的老树随处可见,杜仲、天麻等中草药作为山中土特产的主力军,更是比比皆是。寺院的钟声和鸟声,烛香和花香,真能让人萌生出家的念头,但山中还是俗人比和尚多。开发峨眉山后,靠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失去土地的2万农民就地安置,有开饭店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当挑夫的,全都解决了生计问题。
至于猴区,则是峨眉山的一棵大摇钱树。偌大的猴区中猴子其实不多,但伤人、抢物之事时有发生。下得山来,在山脚下看见一“ 中日友好亭”,经介绍得知该亭建于上世纪80年代。说是在200年前该处的一根大梁被洪水冲走,一直辗转冲入日本,又经越后川滨漂入能登半岛,被一良宽和尚捞起,他从梁上的刻字中得知是从峨眉山而来即加以保管。据说至今该木已被当地博物馆收藏。中日建交后此佳话被传至中国,山脚下便出现了该亭。整个乐山、峨眉山的旅游,以读了这段漂流记为最大收获。
当日的目的地是乐山,乐山大佛使它闻名遐迩,到了四川哪有不游乐山的?从成都到乐山要乘4个小时左右的汽车,没乘出什么新的感觉来,倒是导游的不停介绍让我记住了四川的特色。他说形容四川有四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尺高,鸡也吃辣椒。”现在设身处地一看,说得句句不错。特别是第三句,真叫眼见为实了,不管是男是女我还真没看到一个个儿高挑挑的。我想这是否和吃辣椒有关,吃下去的荣养先随着辣出来的汗消耗了,还轮得着长个儿吗?可当代的四川人因着出了一个邓小平,再矮的人都敢藉此自高自大,嘴里还常挂着笑星潘长江的话“浓缩的都是精华”。看来真不能小看他们。
从高速公路看岷江对岸的建筑,可以看出乐山的新屋建得不比别的城市少,可是高楼却无处可见。原来,当年为了镇住三江水建造了身高71米的乐山大佛,此后乐山的建筑师没有一个敢将高楼盖过71米以上的。乐山人把发展的眼光停在71米处我觉得不必也不值。去乐山的途中,经过四川的眉山县。眉山是苏东坡的出生地。2001年被联合国评为中国三大伟人的除了孔子、孙中山还有苏东坡,所以占地68亩,即将开放的三苏祠,又将是一个旅游热点。车经大文豪郭沫若的出生地夹江县,没有停车的安排,人文景物一任导游用嘴渲染。他说郭沫若的原名叫郭开桢,因流经夹江县的夹江和清音江又名沫水、若水,将开桢改为沫若,表示不忘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这4个小时的颠簸令一车人都对四川刮目相看。有人说了一句:苏东坡也罢、郭沫若也罢、邓小平也罢,都得出去了才能成气候。说得是事实,导游也跟着点头。
下午,乘索道至乐山的半山腰后,再拾级至大佛的最顶部。从顶部看岷江、大渡河、清音江一览无余。这座从公元713年开工至公元803年,历时90年建成的大佛,锁三江,面峨眉,饱览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确属当之无愧。据导游说,60年代至今大佛发生过三次奇事,一是1962年大佛突然双目紧闭,二是1976年大佛整个面部显出不悦,三是2000年5月3日大佛的背后出现一圈佛光。作为证明,有该佛光的照片现印在门票上。回想起来1962年正处自然灾害时期,1976年正值文革后期,百废待兴,说大佛动颜也勉强可对号入座,至于2000年5月3日出现了佛光该是千年不遇的好事了,但据说佛教界根据前两次的结果推断出在四五年内中国将有大难。这不,去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应验。问到1962年以前的一千多年大佛为何不曾将喜怒形于色,导游哑然。反正信不信由你,但2000年的佛光既然预言了,在该时间带里当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为避此灾难,峨眉山的万年寺专门从香港运来大块玉石,制作了7万个小佛像,说是从4月开始为众生开光,7万个佛像卖完时,即为开光截止日。估计任何一个旅游团都属于“ 来得正是时候”,据说戴上开了光的小佛像就能免灾。小佛像有大有小,凭你的诚意去请。对佛不讲价,这万年寺的小佛像比外面的贵上十倍,这是后来从珠宝商那里知道的。导游花了半个小时解说开光的好处,并要当时统计人数,这倒让大家却步了。难道导游与和尚们都有了分成的契约?相对成熟起来的游客在当时报名的不多。
第三天登上峨眉山,除了万年寺的主要节目以外,山上的风光就由游客各自享用了。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秀”的大山,除以四大佛山之一出名以外,它的野生植被和生态资源的丰富也使它备受重视。山中几百年以上的老树随处可见,杜仲、天麻等中草药作为山中土特产的主力军,更是比比皆是。寺院的钟声和鸟声,烛香和花香,真能让人萌生出家的念头,但山中还是俗人比和尚多。开发峨眉山后,靠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失去土地的2万农民就地安置,有开饭店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当挑夫的,全都解决了生计问题。
至于猴区,则是峨眉山的一棵大摇钱树。偌大的猴区中猴子其实不多,但伤人、抢物之事时有发生。下得山来,在山脚下看见一“ 中日友好亭”,经介绍得知该亭建于上世纪80年代。说是在200年前该处的一根大梁被洪水冲走,一直辗转冲入日本,又经越后川滨漂入能登半岛,被一良宽和尚捞起,他从梁上的刻字中得知是从峨眉山而来即加以保管。据说至今该木已被当地博物馆收藏。中日建交后此佳话被传至中国,山脚下便出现了该亭。整个乐山、峨眉山的旅游,以读了这段漂流记为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