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博鳌论坛得结论: / 中国是“世界车间” 而远非“世界工厂”
日期: 04年05月1期
  “ 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但中国只是一个‘ 车间 ’,还远未成为‘ 世界工厂’。”这是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 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现代制造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产业链,中国是这个链条的一环。实际上,世界工厂已经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把世界各国连结起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制造业越发达,从其它国家进口的原料越多。这是一种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影响的过程。
  目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有的是全球采购中心,有的是中国采购中心,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2002年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在中国的采购规模已突破300亿美元,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将超过5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已经不单是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他们看好的,不只是13亿人口的庞大购买潜力,更有中国市场的辐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生产的产品在内的百余种产品的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日本通产省发表白皮书称中国已成为“ 世界工厂”之后,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说法便开始兴起。
  中国企业成功地抓住了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时机,利用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转移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区的机遇,得以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制造业。尽管中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但中国仍称不上制造业强国。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市场的5%,而日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国是20%。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现在的关键在于围绕自身的比较优势创造形成独立、完整、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加工制造体系。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融入这一体系,一方面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创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卡洛斯.马加里尼奥斯说,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但中国由“ 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转变,仍需一段艰苦过程。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地各行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业布局和定位,包括正确处理发展高科技与制造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等等。
  十多年前就开始孕育的“ 中国制造”已经历了两次升级,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支撑”。在讨论了多年“ 比较优势”后,中国企业正关注“ 核心技术”的发展,正为全面打进“全球供应链”而冲刺。
  中国政府为使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努力,正在推动“ 研发热潮”,政府投入研发的开支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约1000亿元。与此同时,曾经带动珠三角和长三角兴起的制造业,开始向京津唐、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厦漳泉地带扩散,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发挥了比较优势。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总裁认为,“世界工厂”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个国家孤军奋战,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
  与工业化时代的“ 世界工厂”不同,信息化时代的“ 世界工厂”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地充当“ 世界工厂的一个车间”的角色,是以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网络化采购为特征的制造基地。从外部条件看,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的调整,将把许多生产制造基地从国外向中国转移。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绝好机会。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4/565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