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绝望还是逃避? “诗人自杀”背后的心理遗案
日期: 07年10月3期

  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2007年中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为提倡心理谘询促进精神健康。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理卫生问题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抑郁症、精神分裂、青少年行为障碍……这些曾经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恐怖的疾病,像梦魇一样纠缠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建议每一位读者都能深深反省一下自我的内心,并将目光投射在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选择自我的轮回,选择抛下一切世俗的喧嚣,在这个世界灰飞烟灭。他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却给身边人留下无限哀痛和懊悔。其实,只要旁人多一些细心,大多数悲剧都可以得到终结。日前,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医师陈振华表示,有自杀倾向的人在自杀前,都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挣扎,如果旁人能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就可以适时挽救。此外,他表示,抑郁症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物质滥用者、人格障碍者和大学生、高压状态下的白领等,都是自杀的高危群体。

  对信念的绝望还是逃避生活?

  10月4日凌晨,长居云南昆明梁源三区的湖北籍年轻诗人余地,在家中自杀身亡。自杀后,他留下一对不满3个月的双胞胎儿子和一个身患重症的妻子。在天涯论坛上,无数网友声讨余地,认为他自杀的行为极其自私和懦弱,然而事情真的是人们指责的那样吗?

  对信念的绝望

  诗人自杀表明他自己过去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决裂了。”“诗人的自杀都表现出对某种价值和意义的真实的绝望形式。(出自刘小枫著作《拯救与逍遥》绪论)在中国,对于诗人这一群体自杀行为的研究,早从海子时代就已开始,大部分学者认为,诗人这一群体的自杀行为,不同于普通群体的自杀。

  专家意见:逃避型自杀

  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刘连忠副主医师称,凡诗人多少有一些抑郁倾向,他们比一般人心绪更加敏感,但也往往因此容易陷入自我世界与外界脱离,也更容易忽略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

  刘连忠表示,个人的性格特徵和个人经历,在这些自杀事件中,也产生著不可磨灭的影响。

  据刘连忠介绍,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正遭遇著一些比较强的应激事件,如失业、妻子重病、工作的不稳定性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来自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多少会带给他强烈的心理冲击和挣扎。而媒体报道中,他的妻子这样评价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心里面有什么不愉快,都不和别人说。”“他事业上一直不得志。这些因素应该都是导致他最后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重要原因。

  当生活和自己的理想产生冲突,很多人就会选择逃避。刘连忠最后表示,余地的自杀,可能就是一种逃避。

  好好活著是最好的纪念

  有些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毫无眷念地走了,这个时候,那些还留在世界上的人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据刘连忠表示,当一个人选择以自杀这种特殊的方式死亡,带给他身边那些亲人的冲击是极为强烈的,留下来的人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带来的痛苦,更要承受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更大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另一场悲剧。

  刘连忠说,一旦亲人选择自杀身亡,极易产生心理不适,有的人甚至深深纠缠于为什么要我来承受这些之中,找不到出口,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每个生命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合理性,应该获得尊重。对于仍然活著的人们来说,好好活著,就是对逝去亲人和生命的最好纪念了。

  (来源:许鑫文《长江商报》摘编自新华网)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5414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