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不良”:时尚文化原动力
日期: 07年10月2期

■ 刘柠(北京)

  当日本经济结束战后初期的重建,正稳步迈向高度成长期,乃至日政府在1956年《经济白皮书》中踌躇满志地宣告现在已经不是战后的时候;翌年,当著名毒舌评论家大宅壮一以不无夸张的腔调预言电视媒体将把日本人一亿总白痴化的时候,亚文化(Subculture)开始作为一个学术词汇进入日本,而真正成为表现战后东洋市民社会特质的关键词,则是1960年代以后的事情。

  所谓亚文化,亦称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在今天现代日语中的语境是与真正权威的高级文化及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相对应,是面向年轻人的作品和内容,其内涵大致相当于年轻人文化或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既然是(Sub),那么其原意中自然包含下位文化之意,即古典音乐、古典艺能、纯文学、纯艺术(Fine Art)等正统、高级文化之外的艺术,传统上也曾作为大众文化的同义语而使用。

  这个词汇在现代话语中的咸鱼翻身大约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5年,好莱坞电影《伊甸园之东》(Eastof Eden)和《无理由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在日本上演,主演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顷刻间成为家喻户晓、大红大紫的明星;同年上演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暴力教室》(Blackboard Jungle)中的主题歌《Rock Around The Crack》,更成为风靡列岛的热曲——此为被称为Teenager文化的美国流行文化最初登陆日本,在保守的东洋社会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西化新浪潮之滥觞。

  1956年,描画拥有老爹给买的车的富裕阶层子弟生活方式的流行小说《太阳的季节》出版,一炮打响,当年即创下28万册的发行记录,其作者、现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24岁荣膺芥川文学奖,跻身新锐小说家行列。作品旋即被日活拍成同名电影,由作者的弟弟、早夭的天才明星石原裕次郎主演,轰动全国。作品描写了一群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不良少年青春期的喧哗与躁动:湘南叶山的避暑山庄、逗子海滨的游艇码头、郊外别墅的舞会、银座林荫道的猎色……成为东洋社会迷惘的一代阳光灿烂的日子。战后初期像工蜂一样勤勉工作的上班族们在惊异于居然有如此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社会精英(那还是大学生被视为精英的时代)的同时,也不由得被那些年轻、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性爱情节所吸引。

  石原兄弟作为太阳族的代表,以这种令父兄们感到尴尬、突兀的方式,宣告了一个消费型社会的来临。从此,日本经济的新干线驶过神武景气(1955-57年)、岩户景气(1958-61年)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路驰骋,直奔东京奥运会。彷佛一夜间,全国的大街小巷冒出无数留慎太郎板寸、戴墨镜、穿拖鞋,走路像瘸子似的拖著腿,绝不屈膝的不良少年。在大众传媒的造势下,太阳族成为高成长初期日本社会一道独特的世相风景线。

  1964年,在东京银座的Miyuki大街,出现了一些著装时尚的年轻人的身影。跟外表上故作浑浑噩噩状的太阳族相比,这一群相当绅士淑女:男性一律美国东海岸长春藤名校Ivy风格装束,分头、眼镜、皮鞋,格西装、细领带、深色长裤,显得知性文雅、气质高贵;女性则效仿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你好,忧愁》中女主人公赛茜尔的装扮,披肩长发用手帕轻束,连衣裙的裙带在腰部打结,赤脚穿橡胶凉鞋,拎著像麻包一样的大袋子,里面塞满了化妆品和换洗的衣物,透著适性、随意和波希米亚的调子——这是于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所谓团块世代的粉墨登场。这份堪称模范的美东海岸加欧陆风的精心别致,简直就是从彼时流行的时尚杂志上走出来的一群时装模特。

  当Miyuki族的少男少女们三三两两徜徉在银座——这条被看成是成人世界中最高贵、最繁盛的大街,以青春美貌和摩登时尚装点著那些珠光宝气的橱窗、拱廊的时候,他们彷佛在向世人宣称:这里,是我们的T型台,是我们猎艳的竞技场。

  从太阳族Miyuki族,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从阶级世代的推移开始加速。就对性的态度而言,相对于只把女性当成是单纯的性行为(Sex)客体的太阳族Miyuki族在渔色时,主导权也可能在女性一方。对此,1975年9月9日出版的《周刊花花公子》上,日本风俗评论家矶野荣太郎评论道:作为评价族的基准,决定性的是看他们留下什么。太阳族解放了性,六本木族、原宿族带来了乱交,地下族产生了新艺术,而Miyuki族则创造了欺骗男人的技艺。如此看来,太阳族和Miyuki族不愧是战后的两大族系。

  如此,作者以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对战后各个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轮番出场的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种族细加研究,以类似田野调查般的实证手段,分别从阶级、媒体、世代、性及场所5个视角出发加以考察、分析,相当程度上复原了战后日本社会亚文化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得以像地质学者观察地层构造似的,按时间的顺序,对由多达11种亚文化构成的层累构造物理形态做深层扫描:疯癫族暴走族水晶族御宅族廰谷系新人类系Ko-Gal系里原系,等等。

  作者观察青年亚文化何以从演变到的著眼点,颇耐人寻味。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过战争的世代与战后世代之间有难以弥合的鸿沟。以此为背景,试图从以老一代的人生经验为主导的所谓社会共识的桎梏中脱离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彼此找到相通点。以这种相通点为共同纽带,××族便应运辈出,如雨后春笋。但是,进入80年代后,代际差异变小,富足的生活使年轻人在讴歌并积极融入消费社会的同时,被同构化,青年文化也被稀释,作为反弹琵琶的精英主义的反体制角色似乎也被忘却。所以,当人们说年轻人时,不复有特殊的意味。因此,90年代登场的被称为××系的亚文化种族,从一开始即带有某种暧昧色彩,其结合已不再像早期的那样基于对共同纽带的自我认知,而是基于时装、时尚杂志及市场专门家们所说教的流行要素的站队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对抗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的战后青年亚文化,在走了一个圈子之后,似乎又回到了起步的地方。不同的是,这次所面对的,除了当初拼死对抗的社会既成秩序所强加的东西之外,还多了一个自身的衍生物——其血缘虽然来自亚文化,但却高度体制化、权力化,几乎进化成了另一种主流

  发轫于战后初期的青年亚文化,几乎与日本和平建设的历史等长,取得的成就也相当,可谓以不良解构始,以有趣建构终。今天,那些曾几何时被视为非主流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5354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