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与10年前一样,香港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对这一重大事件倾注了格外的关注。香港回归10年,不仅是香港经济复苏腾飞的开始,也是“一国两制”试水和初步取得成功的开始。
6月1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电台发表讲话,用“悲喜交集”四个字来形容香港回归以来自己的复杂感受。的确,香港回归的第一个10年,经受了各种各样的危机:金融危机、楼市崩盘、禽流感、SARS、CEPA、特首选举……其间得失决定了这10年的分量,而这些发生在港人生活中的切实体验,将加深他们的归属、认同和愿景。
九七回归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当五星红旗伴随著庄严的中国国歌冉冉升起,英国“米字旗”徐徐降下之际,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随即成立。
1842年,满清朝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在《南京条约》中将香港岛正式割让予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再签《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及附近200多离岛,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让香港离开中国百年。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晤香港总督麦理浩,提出“一国两制”初步构想。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馀地。香港回归后,中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全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在两任行政长官及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10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在2006年4月进行的调查显示,75%的港人表示以身为中国人为荣;62%表示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这反映出香港市民对国家、对内地和对中央的态度,与回归初期比较可谓天壤之别,显示大部分香港市民实现了“人心回归”。
在九七回归前,不少香港市民对回归后的局面心里没底,虽然知道手持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简称BNO)没有居英权,但大多数港人都坚持“人有我有”的想法,而选择移民海外的不在少数,香港更一度出现移民潮。
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正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天,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那场横扫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经济飓风之后,中国香港这个经济体似乎无恙,但国际游资看到了香港存在的资产泡沫,针对香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展开一场豪赌。“香港保卫战”十分惨烈,香港似乎成了国际炒家的“超级提款机”。
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以索罗斯为领头羊的国际金融炒家们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时任特区财政司司长、现任特区行政长官的曾荫权毅然决定入市干预,港府动用1180亿港元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同时,中央政府重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作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承诺。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终于使国际炒家铩羽而归。
不过,港币虽然保住了,但香港的股市和楼市却摇摇欲坠,众多房地产业主一夜之间变为“负翁”(资产价格低于所欠银行按揭款)。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的总市值被抹去近8万亿港元。此后直至2003年SARS爆发,香港楼市一直徘徊谷底,直到2004年才重现繁荣。
抵抗禽流感、战胜非典
1997年5月,一名香港儿童死于流感继发的肺炎,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为H5N1毒株,这是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首次报道。截止1998年1月11日,总共发现18人感染,6人死亡。这是继金融风暴后对香港的又一次考验。特区政府果断将全港130万只活鸡全部销毁,以防病毒蔓延,此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
2003年3月,香港再次面临严峻考验:疫症接连在陶大花园等社区爆发,296名市民死亡,稍见起色的商务、旅游遭受重创,重回谷底。面对可怕且迅速蔓延的疫情,港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工作在第一线,甚至献出生命。不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香港和内地高度团结,对抗病魔。
而在两次疫情中表现突出的香港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也因这些独一无二的亲身经验,于2006年11月9日成功当选世卫组织总干事,成为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任最高职位的中国人。
香港自由行
2003年被业界视为一大“分水岭”。2003年7月28日,第一期港澳个人游对广东省4个指定城市的居民率先开始实施,并逐批开放自由行城市,为香港的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在政策性松动的前提下,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源源不断的内地游客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开通“香港自由行”之前,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的主要途径为:跟团;旅行社办理通关手续,并由旅行社送关进入香港;或由国外回国在香港做短暂停留。对于内地居民来说,上述方法对很大部分人来说不具可行性,也不便利。现在,中国全国共38个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游”身份赴港旅游。
而2005年“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正式开幕,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再添一把火,不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拉动了内地赴港旅游规模。
签署CEPA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此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使香港特区和内地实现互惠共利的双赢局面。
同年,香港特区政府加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通过不断深化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充分发挥香港固有优势,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政府批准内地信用卡可在香港使用,批准香港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业务。2007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内地金融机构经批准后,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
行政长官更替
2005年3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召开记者会,宣布因健康原因提出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之职,3月12日获国务院批准。董建华随后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政务司司长曾荫权通过补选接任。
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以649票、超过80%的高得票率成功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曾荫权的高民意支持率表明,在香港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曾荫权提出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团结港人、缔造和谐社会的理念,更符合香港市民的愿望。
协办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
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期间确定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将由北京移至香港举办,得到了香港孑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10月5日,北京奥组委香港马术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标志著马术比赛筹备工作的全面启动。香港地区赛马各项设施都比较成熟,原有设施稍加改善便可用来进行奥运会马术比赛。奥运会结束后,这些设施还可以继续为香港的赛马及马术运动服务。
“十一五规划”首次纳入香港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第11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纲要(草案)中首次把香港纳入其中,明确提出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且将北京至香港的高速公路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交通基建重点工程。“十一五”规划对香港方面的提及,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繁荣香港经济的决心,以及愿意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的意愿。
全球融资中心
香港不仅是内地企业海外融资首选地,也成为国际金融资本试水中国的桥头堡。2006年10月,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在香港上市,其中后者在香港成功开创“A+H”股上市历史先河,掀起市民认购新股狂潮。截至去年9月,香港共有上市公司1152家,内地企业占31%。香港交易所也因内地大型企业的上市首次超过伦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跃居全球集资高地,集资额居全球之冠。同时,内地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使香港的新股集资额首次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名列全球第二。
关于香港,有太多的细节,有太多的内容。曾在1995年发表题为“香港之死”专题报道的美国《财富》杂志,6月29日刊登题为《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承认12年前的预测是错误的。是啊,人人都爱香港。如今的香港,“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展望未来,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将会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