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创造友好互利三赢局面——专访香港驻日首席代表祝彭婉仪
日期: 07年06月4期

■ 本报记者 周宏

 

  香港主权回归中国10周年,举世瞩目,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香港驻日首席代表祝彭婉仪女士。作为香港回归的见证人和实施一国两制的亲历者,祝彭婉仪对香港回归中国10年感受颇深,她畅谈了香港的今昔和未来。

  问:回归10年,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有何变化?在经济方面,香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香港持续繁荣有什么秘诀?

  答:10年来,我们的经济虽曾受到金融风暴和非典的打击,但最近几年香港经济全面复苏。我们的贸易总额和外来投资连年增加,旅游、零售、饮食、房地产及金融各行业也持续昌盛。过去几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都获得可观增长,2004年增长8.6%,2005年及2006年分别增长7.3%及6.8%,而在2007年第一季度仍维持5.6%的增长势头。

  香港得以克服冲击、持续繁荣,有赖三个重要因素:原有制度的优势,加强与内地经济合作,以及香港人逆境自强,灵活拼搏的香港精神

  让我们尤感欣慰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机构所做的研究都显示,香港不论在经济自由度、国际兢争力以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例如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apan Centerf or Economic Research)从2005年起,连续2年选香港为全球最具持续增长能力的经济体系。这些正面评价对我们是可贵的鼓舞,也鞭策我们不断向前。

  有关香港的角色方面,长久以来,香港都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之间发挥了桥梁的功能。例如在贸易方面,香港仍是中国最主要的转口港,处理内地大约21%的外贸总量。香港公司是内地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到今年2月底,累积投资额超过2,800亿美元,占内地外来直接投资总值约四成。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已有8万多家港资企业,雇用超过1100万工人。

  香港也是进入内地经商和旅游的南大门。2005年,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的次数约为6270万人次,外地旅客经香港进入内地的次数共400万人次。

  香港的独特位置,加上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与香港建立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更为所有以香港为经商据点的公司提供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额外方便和益处,吸引了众多国际公司在港设立据点,从事并扩大其中国业务。截至2006年6月底,共有3845家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比3年前增加了20%。

  近年来,香港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跳板,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截至2006年底,内地有2000多家企业在香港经营业务,其中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公司更比3年前增加了33%。

  此外,香港也为内地企业集资提供了重要平台。截至今年5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内地企业共有375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30%以上。在港集资总量超过2000亿美元。随著内地经济不断发展,预料香港在协助内地企业筹集资金,壮大实力方面会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

  展望未来,香港将继续发挥本身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优势,深化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以期更有效地担当国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桥梁,推动国家和香港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问:CEPA到底为香港和中国带来那些益处?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答:CEPA是一份促进内地及香港互惠互利,符合WTO条文的自由贸易协议。它由三大贸易自由化和合作支柱组成,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在CEPA框架下,符合香港原产地规则的所有香港货品获得豁免关税,给予香港服务提供者在27个服务行业享有优惠待遇。

  香港当局最近完成一项研究,了解CEPA对香港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在2005和2006年,CEPA为香港制造业带来的额外资本投资总额超过港币3亿元,而在2007年及之后预计增加的额外资本投资净额为港币2.39亿元。

  个人游计划,属于服务贸易的开放措施。截至去年年底,个人游计划涵盖44个内地城市,利用该计划访港的内地旅客超过1720万人次,在2004至2006年期间,这些旅客带来了港币227亿元的额外旅客消费。单单去年,估计有关的额外旅客消费为港币93亿元,较2004年的水平增加接近38%。

  香港亦因为实施CEPA,在2004至2006年期间,为香港居民创造约36000个新职位,这对香港的整体就业情况大有帮助。

  至于对内地的效益方面,据了解,在2004至2006年期间,CEPA引动在内地服务业的投资金额达港币92亿元。截至去年年底,CEPA在内地创造的新职位接近17000个,其中1000个由香港居民出任,约16000个由内地居民出任。CEPA还把优质资本和管理技巧转移到内地,促进内地的长远经济发展。

  CEPA的内容及涵盖范围是可以逐步建立的。目前,两地当局正商讨CEPA新阶段的安排,相信不久便会宣布更多有利双方经贸发展的措施。

  问: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关注,香港在这方面如何对待?对中国大陆有什么样的帮助和启示?

  答:中国的环境问题,某种程度上亦是香港的问题。特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处同一河口和气候区域,同时面对不分疆界的污染问题。所以,为了粤港两地的共同利益,双方需要紧密合作。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早于2000年已成立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负责跟进双方共同关注的事宜,在过去几年,双方在改善地区空气素质,饮用水水质及珠江河口水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均有一定进展。

  在2004年,环境保护署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进行了首次环保人员交流计划,就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及控制大型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藉著是项交流计划,环境保护署亦在2005年协助国家环保总局在海南博鳌举行中国首届环评国际论坛。

  在2005年5月,环境保护署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签订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合作的安排,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空气污染管制的经验及专业知识。

  透过上述及其它的合作计划和交流活动,香港对内地处理环境保护问题方面应有一定的贡献。

  问:香港在中国大陆与日本之间担任什么角色?

  答:正如我在前面提过,香港是世界各国投资中国内地的最佳桥梁,日本当然亦不例外。过去多年以来,日本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贸易夥伴之一;而香港在中日两国的转口贸易当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在2006年,中日两国贸易当中有262.3亿港元的货物是经香港转口的,占中日两国贸易总额的16.3%,从这个数字可见香港在中日贸易上发挥的作用。

  此外,据数据显示,日本企业相对其它外国投资者,更善于利用CEPA拓展其中国业务,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如果日本企业需要有关投资香港方面的最新资料,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办事处非常乐意为他们提供协助。

  问:香港与上海相比,谁更有优势?

  答:国际间不断有人拿香港与上海来作比较,把两者的发展和竞争视为零和游戏,其实香港与上海各有优势,而且合作十分密切。

  内地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系,经济在过去10年年均增长达9.1%,较全球平均增长率高出超过1倍。在这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金融及各种专业服务,并非一个香港,或者一个上海,便能完全提供。实际上,相信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力支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沪港两地同为通往中国内地的重要门户,又是外商进入内地各区贸易投资的桥梁。但香港与上海所服务的范围各异,因此两地在贸易方面基本上是互相取长补短。香港是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动力,上海则在长江三角洲发挥同样功能。

  在金融方面,鉴于上海与香港奉行不同的法律及金融制度,因此很难将两者作全面比较。香港是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引导外资流入中国内地的重要管道;至于上海主要功能是策动内地资金推进国家的经济改革,而且已取得非常骄人的成就。预期今后两地将会进一步加强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正如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在发表2007-2008财政预算案时提到,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体系之间应该建立互补、互助、互动的三互关系。

  问:回归10周年之际,你对在日港人有什么想说,或者你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有什么期待?

  答:回归10周年,是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好时机。过去得到的成就我在前面已简约介绍了。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协助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将同时为香港及国际企业带来下一浪新机遇。我希望日本企业及投资者也多多利用这些机遇,和我们共同携手发展,在中国内地、香港、日本之间创造友好、互利三赢局面。

 

  资料链接

  祝彭婉仪女士现年54岁,是非常典型的香港女性职业官僚。她于1972年7月加入香港政府任行政主任,1985年7月转职政务职系。2002年7月,晋升至首长级乙级政务官。在香港回归后,祝彭婉仪女士曾在特区政府多个决策局及部门服务,包括医务卫生署、教育统筹科、政务总署、宪制事务科及贸易署(后改称工业贸易署)。她于2000年10月至2005年12月出任保安局副局长(后改称保安局副秘书长),资历深厚。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2月3日任命前保安局副秘书长祝彭婉仪女士接替方志伟,出任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代表部首席代表。2月9日,祝彭婉仪在东京亮相。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4391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