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非雪
春节。本该散漫的几天却过得照实疲惫。连日会同学会朋友,夜半而归,难得有充足睡眠。初二那天下午,躲进琪儿闺房里补觉。醒来的时候,见她在看书,问她在看什么,她说“郭敬明”。
“郭敬明?他是谁?”
“啊!?姑妈连郭敬明都不知道?那你的世界太悲惨了!”
“他是谁?歌手吗?”
“不是啊,他是作家。”
“给我看看。”
这是一本彩印书,叫《1995-2005夏至未至》。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乾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这段柔和美丽的导读文字,让我合上书开始盯看起13岁的琪儿。她见我看她,就张口朗读起来:
“夕阳从窗外无声地遁去。傅小司的声音不高不低地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面。空气凝固下来,从外面可以听到鸽子扇动翅膀的声音。学校后面的那个教堂每天都会在六点半的时候敲响晚钟,而每天的这个时候立夏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平静。钟声是种让人觉得宁静的声响。……”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还有很多精彩的,他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太有意境了!”
意境的确够美。但是此刻比这文字中的意境更美妙的,是眼前的琪儿给我的感觉。这样一个小小的女孩儿,沉浸在篇篇描写学校生活的文字段落中,青春的罗曼溢满房间。
“你喜欢郭敬明?”
“喜欢!太喜欢了!他的人,他的书。唔,他的一切。都太美好太浪漫太精彩太陶醉实在是太酷了太让我崇拜了……!”
说著,她就捧起那本书啵啵啵地亲吻起来。看她这样不加掩饰地表达对一个偶像的亲近,心里不禁生出羡慕。在有偶像伴随中成长,是件颇为滋润的妙事。中国的追星现象始于何时?好多年前,琪儿的父母也是这样热情激荡。毛阿敏走穴到这个城市那天,火车晚点几个小时,夫妇两人居然在火车站等到了天亮。母亲说“你们可真是有病,为她就能不睡觉!”人家却说“为艺术都可以献身,少睡点觉算什么?”。追星人的动力居然有这样大的底蕴。
“姑妈你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偶像是谁?”
“我?我没有偶像。”
“噢。姑妈真可怜!”
“可怜?没有偶像,难道会死吗?没有偶像就该自卑?”
“哈哈哈!不会死啊。可是我不能想像没有偶像的生活。”
“那你怜悯怜悯我,你来当我的偶像吧。否则我简直活不下去了……”
“哈哈哈,姑妈你好幽默。其实,姑母活得才真充实。没有偶像也很成功。”
“你个小破孩儿少跟我贫嘴!”
“噢,姑妈大人,不敢了不敢了。罪过罪过。阿米驼佛!”她合其双手闭起眼。
没有偶像也长了这么大,也没觉得就枯燥到不堪。几年前,日本的同龄甚至年龄更上的女性,追逐韩星成热。这批人中很多人有著上个世纪70年代追逐披头士的记忆。70年代,我正是琪儿现在的年龄。那时候,我们经历的是什么?
今天,在《中文导报》上看见这样一条报道:
《2007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说在100人的大名单中,上榜者大多数为娱乐圈或者体育界名人,而文化圈名人,尤其是作家却少之又少。凭藉一部《品三国》红透半边天的学术“超男”易中天仅以660万元排在收入榜第47名。另外4名上榜作家中,“80后”作家韩寒和郭敬明分别以270万元和210万元排在收入榜的第77位和第80位。著名作家余华、于丹排名则在收入榜第89和第96位。
……
这里提到郭敬明年收210万人民币并排在第80位,于是想起了琪儿,否则还不知道他是谁。80后都成了90后的偶像了。去拜托90后作60后的偶像以缓解没有偶像的枯燥?
呵呵,不管怎么说,我也算个偶像家属了。可怜度减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