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日本外相麻生太郎11月30日在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演讲时,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一条名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外务省官员表示,这将成为今后20年日本外交一大方针。虽然麻生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但所谓“价值外交”的思想,在安倍晋三的著作《走向美丽的日本》中早就提出来了。这种价值外交,表面上看是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综合起来看,既可在开展多角外交中制衡中国,同时也暗地里对美国展开柔性外交挑战——日本走向自主外交的意图隐藏其中。
一、“自由与繁荣之弧”——配合美国、制衡中国、确保能源
麻生在演讲中指出,日本本来有两个主要外交基轴,第一是“强化日美同盟”,第二是“强化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等邻国的关系”,现在是多添一个新基轴的时候了。其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推展“价值外交”,宣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普遍价值”。为此,日本将在欧亚大陆外围,积极推动建立一条名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弧带。
所谓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就是对东西冷战以后、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家,也就是从东北亚开始,经过中亚、高加索、中、东欧,一直到巴尔干半岛那些开始走向民主主义的各国进行支援,包括“继续支援柬埔寨、老挝、越南”,“支持中亚自主发展和阿富汗稳定”,帮助“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课题。麻生说日本要成为他们“没有终点的民主主义马拉松的伴跑者”。
其实,麻生的“自由与繁荣之弧”是在美国所谓“不安定之弧”提法的启发下产生的。目前正在进行的“美军再编”,是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欧洲对美国威胁消失、朝鲜发生核骚动、中国崛起和“9.11”事件发生等一系列变化带来世界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首要目的就是对零散的、无法预测的恐怖主义威胁进行反应。具体来说,从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到东南亚的“动荡的弧形地区”,是美国的关注点。
日本提出“自由与繁荣之弧”,在很大部分上和美国的“不安定之弧”相重叠。日本致力于使“不安定之弧”变成“自由与繁荣”的安定之弧,相信会得到美国的欢心。布什总统从11月28日起,开始访问麻生所说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的终点□□巴尔干半岛三国,他夸奖巴尔干半岛三国是“民主化的楷模”,“已在自由国家占据了正统地位”。麻生在此时此刻打出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新外交理念,相信一定会搔到布什的痒处。
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也隐含有制衡中国的意味。中国最近在非洲、中亚、南亚、东北亚全面铺开外交攻势,特别是胡锦涛于11月15日至26日出席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中方同各国签署了涉及多领域合作的54个文件,发表了5个联合声明和宣言。鉴于中国在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渐渐超过日本,日本试图打出中国“没有的牌”——“价值外交”——与中国抗衡。
从表面看,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是配合美国,牵制中国,实质上也与日本的石油战略相关,是日本与中美竞争石油来源、摆脱美国能源制约的一种手段。
麻生在11月30日的演讲中这样解释“自由与繁荣之弧”:“具体地说,在我的念头中的国家是:柬埔寨、老挝、越南,然后就是从世界能源供应上讲,今后承担著十分重要角色的中亚诸国和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等高加索地区各国。”日本经济产业省在今年5月末制定了“新能源国家战略”,希望到2030年,使进口原油的自主开发比例从现在的15%提高到40%。但是由于追随美国,“新能源国家战略”严重受挫。日本自主开发的石油每年约为68万桶,而美国仅艾克森.美孚一家石油公司就达200万桶。在中东石油问题上,在伊朗核问题上,日本又不得不被美国牵著鼻子走。如在开发伊朗阿扎迪汗油田问题上,日本仰美国鼻息,以核问题的解决为先决条件,引起伊朗方面不满,使日本痛失65%的开发主导权。在“自由与繁荣之弧”中的中亚地区,有大量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大部分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是生产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矿物资源,仅哈萨克草原上的石油埋藏量估计就有500亿桶,占世界第二位,而世界石油埋藏量最大的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剩存量已仅有300亿桶。目前,中国已在哈萨克取得了两个油田的开采权。哈萨克铀储量也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储量的约30%,是世界第四大铀生产国。大力发展与中亚诸国关系,可以降低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及与美国的石油竞争,向中亚分散能源风险。
二、开展多元外交 改善中日、日韩关系
日本在冷战结束后,其外交观念大约有3种:一是一味亲美,认为在冷战以后美国一家独大,日本只要搞好和美国的关系就是纲举目张,不用再和中俄等国做多馀的外交游戏;第二种是亚洲主义,认为冷战结束后日本应该重新找到自己在亚洲的位置,需与中国为首的近邻国家建立稳定关系;第三是地政学论,认为不管俄国对日本的态度如何,它在地理位置上离日本最近,应该不断搞好日俄关系,并在日、美、中、俄的四者角力中巧妙寻找一种制衡中国的力量。
小泉当政以前,这3种外交观念并存,形成了日本的多元化外交。小泉当政以后,亚洲主义的倡导者和承担者——外务省中国派在“渖阳领馆事件”和“李登辉访日”等问题上遭到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政治家和官邸势力重创,一蹶不振;而地政学论派则在2002年铃木宗男在所谓“受贿案”中被捕、外务省对俄外交职员因“背任罪”被捕后销声匿迹。加之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与中韩交恶,使日本外交一头扎进了“一味亲美”的一元性外交。
安倍上台以后,主张多元外交,强调两个主要外交基轴:第一是“强化日美同盟”,第二是“强化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等邻国的关系”。对中国,他在牵制的同时也主张把中日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两国关系之一”的位置。安倍任首相后,首访国选择了中国,这是中日恢复邦交以后18名首相中第一位将首访国定为中国的日本首相。这以后,中日关系发展比较顺利,在11月29日的中日防卫当局协议中,中日双方决定重开中断了4年的防卫首脑互访。
除中日关系外,日韩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日本适时提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说明日本外交正从小泉时代的一元性外交走向广泛的多元化外交。
三、争取自主 向美国做“柔性挑战”
仅仅展开多元外交,对于安倍政权是不够的,安倍还想试探著实现“自主外交”。
安倍密友、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在10月15日参加电视讨论时说,应该允许对日本是否应该拥有核武器进行讨论,且宣称“宪法没有禁止日本拥有核武”。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正在日本,准备在晚上和安倍的亲戚、外相麻生太郎一起开记者招待会,但是当天上午麻生在众议院说:我相信,(就拥有核武器)事先进行各种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言论受到了日本国内舆论严厉批评,一些在野党甚至提出罢免外相案,但被安倍首相拒绝。安倍一方面说,拥有核武器并非日本的选择,日本不会改变“无核三原则”,另一方面又称不能封杀言论自由。
针对中川昭一要求公开讨论日本是否应该拥有核武器的言论,美国总统布什16日发表电视讲话,间接警告日本不要发展核武器。同一天,白宫发言人托尼.斯诺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希望“该(东亚)地区保持无核化”,强烈暗示美国反对有另外一个东亚国家发展核武。
安倍政权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作他们力图从美国那里得到更多自主权,建立“自主外交”的“柔性挑战”和试探。美国究竟允许他们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