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晴海观 黄文炜
最近一位计划来日本留学的国内大学生颇为担忧地问我:日本在野党参政党提出“日本人优先”的口号,似乎得到众多日本人支持,这会不会增加日本人的排外意识?
对此疑问需具体分析。“日本人优先”与排外主义是不同的概念,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关联。日本人优先,字面意思是“优先照顾日本人”,通常指在社会保障、就业机会等政策考量上优先考虑本国国民。这种立场在理论上是基于经济民族主义或紧急情况下的本国民保护,并没有敌视外国人的必然性。
而排外主义是主张将外国人或外国文化排除在社会之外,带有明显的排斥、拒绝甚至歧视色彩,往往否定文化多样性和移民接纳。如果“日本人优先”只是出于资源分配或危机应对的需要,与排外主义不相干。

但在政治口号和社会舆论的不断搅拌之下,“日本人优先”常常以对外国人的不满或警惕为背景,容易与排外言论结合。尤其在移民与外国劳工问题上,“日本人优先”容易从“优先本国人”演变为“外国人靠后”,甚至“不要外国人”。美国的“America First”、英国的“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等口号,最初强调本国利益优先,但实际运作中往往伴随移民限制与排外倾向。
但日本的情况有些特殊,“优先日本人”的口号之所以能引发共鸣,与日本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密切相关。这一口号受到支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经济不安与生活停滞感。物价上涨、实际工资增长乏力、对养老金和未来的担忧等问题不断累积,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首先保障我们自己的生活”。这种情绪容易转化为对外国人援助政策或移民政策的批评。二是人口减少与外国劳工增加。随着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外国劳工不断增加。在便利店、工厂、护理机构等日常生活场所,人们总会遇到外国人。大多数人对此表示理解,也有不少人感受到文化摩擦或治安方面的不安。三是信息偏差与社交媒体的影响。关于外国人犯罪或领取生活补助等刺激性案例,容易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被广泛传播,从而加深“外国人被优待”的印象。这种印象未必符合现实的统计数据,但却容易引发情绪上的共鸣。
总而言之,“政府不保护本国国民的生活”这一不满情绪不断积累,而“优先日本人”这一简单且能打动人心的口号正好切中要害。换句话说,与其说是“讨厌外国人”,不如说是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不满与不安,从而滋生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情感。

对“日本人优先”口号的拥护,透视日本人的深度心理纠结,是一种人生焦虑。当下日本真正需要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理念是“提高薪金,降低物价”,政府的政策总是慢了一两拍子。经营者、艺人们收入过高,普通工薪族工资30年基本不涨,打零工者和退休老人傍晚在超市里寻觅降价50日元的便当……
社交媒体上有日本朋友愤愤不平地说:“外国人来到日本后,只要出钱,就能购买房产。得到长期滞留资格后,可以享受全民医疗保险。生孩子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补贴,小孩上学学费全免。街道干净整洁,外国人与文明礼貌的日本人共同生活。连经营大神马云都来日本了,马云的判断还会错么?所以其他富裕层的中国人蜂拥而至。日本人辛勤工作、缴纳税收,历经多年努力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正被中国人免费搭便车。”
这话听起来似乎是嫉妒来日的中国人了。确实,在中国,土地买卖是不允许的,保险也不是所有国民都加入的,在竞争激烈的学历社会中,养育孩子需要大把资金,而且大学毕业还不容易找到工作……对于稍微富裕的来日中国人来说,社会福利完善的日本简直就是天堂。其实,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人曾在纽约等众多城市购买房地产,因此遭到美国人的抵制。现在奔赴日本大把花钱买房买地的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与80年代阔绰显摆的日本人相似。
当然不乏理性的日本人,看透“日本人优先”口号的本质上不过是一时迎合民众的焦虑情绪。有在媒体工作的日本朋友很理智地说:“我认识的中国人中,大多数都在日本认真工作并纳税。当下中国人选择润日,不足为奇。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类似阶段。来日的中国人在经济活动中,绝大多数行为是合法且规范的,而日本人也能够理性接受此类商业行为。只是个别的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被媒体放大了,引发民众反感。”
预防“日本人优先”走进排外主义的歧途,这是当下日本和日本人最需要警戒的事。曾有日本人对我说:“欢迎像你这样认真工作、能用日语表达思想的外国人,有些外国人则难以欢迎。”我不得不温和反驳:“先入为主地把外国人分成欢迎和不欢迎的两类,这可能会演变成无意识的不经意的差别意识。感谢你欢迎我,但住在日本,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人生。不管日本人是否欢迎我,我都在这里。”
最后言归正传,考虑来日本留学的年轻人,放松地飘洋过海来看世界吧。体验成熟社会日本,也感受日本人未雨绸缪的人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