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徐前:人生璀璨书为证,感悟沧桑岁月痕--写在神崎老师自传问世之际
日期: 25年08月4期

神崎多实子(左)与作者徐前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
【东瀛荷风】——“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专辑征文之四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徐前

一.老师的新书
七月的东京正值盛夏,在这热浪滚滚,蝉声喧嚣不歇之时,我收到了一册珍贵的赠书,那是我的恩师神崎多实子老师刚刚出版的自传《丁香花飘香的时候》。早已得知老师在撰写自传,而且在未成稿之前老师还曾特地发来书稿片段与我分享,因此一直满怀期待,盼望着早日读到老师的大作。

手捧书卷,纸墨尚新,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就仿佛是炎天下的一丝清凉,让人忘却了窗外的似火骄阳,不忍释卷地一气读了下去。书中所述不仅是老师个人的生命旅程,更是她与时代交汇的点点滴滴。沉静而有力的文字记述了在那场非正义的战争中,中日两国百姓所遭受的种种困惑、不幸与灾难。细腻生动的描写则更展示了为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老师始终守护初心,坚持为中日友好奋斗的精彩人生。

神崎多实子老师是中日同传翻译界的泰斗,是同行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奋斗目标。之所以会走上翻译之路,将人生的大部分都投身于中日友好的事业之中,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记忆是其主要原因。

一九三七年三月,在老师还不满两岁时,一家五口便随供职于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父亲,举家从日本迁来中国东北(当时的伪满洲国),虽然由于父亲是作为研究人员前来赴任,全家享有在战时相对优渥、安定的生活。但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他们的生活。父亲藏于身上的氰化钾、卡子上急于逃难的人流等等、都在她幼小稚嫩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包括战后父亲作为新中国留用的外籍研究人员,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长春综合研究所从事研究的五年期间在内,神崎老师在中国生活了十六年之久。这期间的经历和学校生活,不仅使老师习得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蕴育了她贯彻始终的中国情结,而且奠定了她一生献身于中日友好交流,致力于中日翻译事业的基础。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认为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的生活,为我走上生涯以中文为业之路奠定了基础,而妇女唯有在经济上实现独立,才能真正获得解放的教诲,则成为了我人生的指南”。

一九五三年十月,终于回到了自己祖国日本,编入东京都立大学附属高中继续学业的神崎老师很快适应了日本学校的生活,但正如书中所述:“较之学习,不如说我更倾心于《海神之声》等相关的日本战亡学生纪念会等反战活动、社会科学研究会(社研)以及以俄罗斯民谣为主的“歌唱会”。而且由于“从中国回来已经一年多了,我对中国的思念愈发深切,感觉到了对于中文的饥渴”,并于在校期间就参加且顺利地通过了中文口译资格考试,老师作为职业翻译者的生涯就起步于此。

二.老师与我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外文局直属的国际书店(现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日本科负责日文三刊(《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画报》的对外发行工作。我和神崎多实子老师就相识于此。当时老师是受聘于外文局的外国专家,所在的中国画报社与我们公司同为外文局的直属单位,公司之间有着密切的业务关系。因此正如书中所述,神崎老师是受我们公司领导之托,前来为我们日本科几个日文翻译授课,以提高大家日语的翻译及表达能力。科里的几个日语翻译虽说都是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但毕竟当时的社会还比较闭锁,与海外人员的交流尚浅,开口说日语的机会并不太多,所以大家都很珍惜神崎老师每周一次的课堂。由于我当时大学刚刚毕业,是六、七个听讲翻译中最年轻的一个,因此被推举为班长,负责与神崎老师的联系,去楼下接送从与公司相邻的画报社前来上课的老师。对于当时性格内向,有些胆小,一开口讲日语就会脸红的我,得助于神崎老师的耐心指导与亲切鼓励,渐渐地找到了自信,从而在翻译这条路上走了下来。岁月如流,那虽已成为几十年前的往事,但国际书店那小小的课堂,老师讲课时亲切的笑容至今依然会常常浮现在眼前,宛如就在昨天。

一九八一年夏天,我第一次来日本出版界进修时,已经结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日本的神崎老师夫妇立即利用周末带我去箱根旅行。置身于秀丽的山水之中,我看到了远处晴空之下轮廓分明,巍然挺立的富士山,壮观美丽的风景让人感动于自然之造化,但老师的那份呵护与关心则更让初来异国他乡的我倍感温情。在短短三个多月的研修期间,从生活到学习我受到了老师夫妇的种种关怀。为了让我能够顺利通过回国后即要参加的全国统一翻译考试,老师的先生还亲自辅导我学习了属于考试出题范围的几篇日语文学作品,井伏鳟二的《黑雨》、夏目漱石的《心》等。

九十年代,我随先生留学来到日本并定居于东京,与老师有了更多更深的交往,也对老师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新冠之前,我们每年都会小聚,谈我们共同的话题:中日关系、国际形势、彼此相知的往事、过去共同的朋友等等。一杯清茶一顿便饭,足以让我们倾谈良久。几十年过去了,感谢老师把我当作了无话不谈的挚友。相识、相交、到相知,与神崎多实子老师几十年亦师亦友的友情,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去年年末,老师特地约我一同前往东京的KITTE大楼去看由舞鹤市举办的特别展览。舞鹤是个日本海沿岸的小城,是日本战败后大批被关押在西伯利亚的战俘和来自中国大陆的日本遣返人员的登陆口岸。神崎老师也是在此登陆回到日本的,因此对这里抱有着特别的感情。

展览的主题是“归国与记忆“,大部分展品记述的都是被俘日军在西伯利亚集中营所遭遇到的非人待遇。在看完对此进行解说的影像之后,老师立即找到展厅的负责人,直率而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让世人了解日军战俘在西伯利亚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感受战争的残酷固然重要,但更应该让人们了解这一切的根源之何在,谁是真正的元凶。对这一点避而不谈,那么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反思”。这一席话让我非常感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老师不仅是一位顶级翻译家,更是一名坚守良知的反法西斯战士,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不掩饰,不推脱,也不退却。

如今,神崎老师的自传终于付梓面世,又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部记录了时代回声的自传的出版发行则显得更为意义深远。它既是对个人历程的回望,亦是时代记忆的铭刻。衷心感谢神崎多实子老师将这本人生集大成之作献给读者,为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




图片说明
左神崎多实子,右徐前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21249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