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晓薇
周末和几个日本前辈相聚,他们选择位于一条老街里的老铺,去吃河豚料理。
喝过一杯用火柴点燃的热鳍酒,寒冷的冬日夜晚仿佛瞬间变成惬意的春天午后,大家的脸颊上都被抹上了一层暖色。
新年聚会也渐渐热烈起来,自然,前辈们回忆起他们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那会儿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高光时代。我插不上嘴,只是头像拨浪鼓似的转来转去地笑着听。
Y前辈的声音充满磁性。我不知道该怎样确切地称呼他的职业。演员?艺能人?总之他出演过NHK大河电视剧,各种舞台剧、新剧(话剧),然而我第一次看他演出是在自由之丘的一个小剧场里,他一个人坐在舞台中央抱着一把萨摩琵琶,边演奏边唱了一首“琵琶行”。

酒意微醺微醉时候,Y前辈突然一转话题:“我对现在的日本十分不满。”接着诉说各种服务水平都有所下降,许多店铺对店员的教育和训练远不如从前、年轻人经不住批评,动不动就说上司或者前辈对他进行语言暴力或因此辞职、电视娱乐节目里的艺能人也净说些无聊的话题……。
这下子我可有了共感:是的是的!我也这么觉着!日本没什么资源,靠的就是制造行业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服务行业的客人的细致暖心、公司职员不屈不挠的精神、年轻人经得住严格的指导和在挫折中顽强地成长……这些都没有了,日本靠什么取胜和生存呢!这么说是因为我没什么抱负,只是希望继续现在这种安然和安心以及安稳的小日子。
Y前辈又说起了新剧剧团和演出越来越难以维持,以至相当于新剧里程碑、位于六本木1954年开业的俳优座剧场将在今年4月闭馆。从此日本新剧便折断了一只翅膀。
我早就知道那些上演新剧的小剧团成员基本上都是靠打别的零工来坚持他们热爱的新剧和维系生活的,所以这个时代这样执着的人越来越少了也不足为奇。
T先辈是位温文尔雅的女士,现在有时间就去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和月琴。她先是和我一起听着几位男士的吐槽,然后突然大笑起来:今天我们是忧国忧民聚会吗?
T前辈年轻的时候,欧洲的生活样式不断地传入日本,然而像她这样刚入职不久工资微薄的女孩子即去不了欧州旅行也没有闲钱去享受当时昂贵的正统西餐。有一天她发现了一则开在银座的法国马克西姆餐厅招聘群众评论员的广告,想着可以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裙,坐在华丽的餐厅里品味不花钱的法国美食,便连忙去应征了,而面试后的合格通知电话正是当时在马克西姆餐厅所在大楼的管理人H前辈打来的。
在座的另一位气质像艺术家似的建筑设计家N前辈告诉我在上个世纪6、70年代,能去马克西姆餐厅用餐一种荣耀,那时也是日本迎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学生的初任給从3、4万日元很快就涨到了十几万日元。
因为我的一个闺蜜去法国留学时结识了皮尔卡丹,因为她的干练和聪颖被派回国担任皮尔卡丹名下马克西姆品牌大中国区首席代表,同时兼任了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的装修和开业之后的管理。据说当时的装修工人都是从日本调去的。新冠前,闺蜜来日本玩儿,说很遗憾银座的马克西姆餐厅停业了,她希望东京能有一间马克西姆咖啡店,重现快乐时光。
所以我饶有兴趣地问H前辈为什么在银座开了50年的马克西姆餐厅于2015年撤出日本?H前辈没有回答,只是说下次详细讲给我听。
和前辈们分手道别时,已是天上明月高照,街上也变得非常安静。风,刮在脸上有些凉,心却是暖的。我喜欢这几位前辈,没有显赫的身份也不是什么有钱人,都过着普普通通的烟火生活,但让我感到踏实。

对,我应该买票去看有Y前辈出演的新劇,就算是对日本新劇一个小小又小小的支持吧!
写到前辈弹奏萨摩琵琶,想起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琵琶的小文,找出来付在这里。不过,还是应该说明一下“萨摩琵琶“另有一段历史,以后有空在写。另外,前辈说他又定制了一把古琵琶,四月做好以后一定让我看看。因为在日本能够制作这种琵琶的只剩下两个人了,一位是人间国宝,另一位是人间国宝的儿子。下面是我曾写中国琵琶的一段:
在正仓院的展览中,有一把是唐朝的螺钿紫檀的四弦琵琶非常精美华丽,引人走到她们的附近都会屏住呼吸,仿佛不忍扰乱惊世绝伦的美人在遥远的梦中沉睡。

我有一个要好的发小,在我们这些同龄的孩子们还在院子里和泥巴摔响掷砖头沾知了的时候,长得非常漂亮和文雅的她每天放了学以后都是回家练习弹琵琶。我玩儿累了就坐在她家窗前听她弹琴。渐渐的她越弹越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结果是当我们坐着冒黑烟的拖拉机奔赴四司大队的时候她考入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看过许多次她的精湛演出,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声动天地、催人泪下。
远在丝绸之路上,胡人在联系东西方进行商品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时候把来自中亚的琵琶传到了中国,使其音乐在唐朝得到盛行。后被遣唐使带回日本。
中国的琵琶经过千年岁月蹉跎和演变,现在的演奏者要五指都带上“指甲”弹拨琴弦,而日本几乎还保留着古老的方式,演奏者是手持一面“拨子”弹拨琴弦的。琵琶名之为琵琶,是拨子往里拨的时候为“琵”,往外拨的时候为“琶”。
我读到过一段记载,说是一位叫做圆仁的和尚作为遣唐使来唐朝求法,他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里记录下了在大唐每一天的行踪,之后编成了一部叫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书籍,这本书是当今研究中日关系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圆仁记载了于838年的8月,名为藤原贞敏的日本人向唐的光禄大夫提出了要托扬州观察府替他聘请琵琶师,他想学琵琶的志愿。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的传统,所以观察府真的就帮他请到了扬州最好的琵琶师,他便九月初在扬州的开元寺北水馆,跟着琵琶能手廉承武学习琵琶。
之后,藤原贞敏又转道到了长安,叩拜当时琵琶排行第二的刘二郎为师,缴纳的学费是沙金200两,可是这么贵的学费,师也就教了他二三调。因此即便是在唐朝,艺术到了最高层次,它的学费也很贵。
话说藤原贞敏跟着刘二郎,仅仅学了两三个月,就把非常艰深的二三调弹到曲尽其妙,感动了刘二郎,刘二郎便又送给他乐谱数十卷。而今天能在日本看到的唐朝乐谱,或许其中有些就是藤原贞敏传播开的。
刘二郎不但送了乐谱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其女刘娘也是琵琶高手,她跟着藤原贞敏一起回日本之前,刘二郎又送给了他们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
藤原贞敏回国以后,担任了日本最高的雅乐助,以琵琶的才艺侍奉了三代天皇,直至61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