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晓薇
我遇见了一个会说一口流利日语的遍路大男孩,但是这个大男孩告诉我,他是从法国来的。一段同行的路,随便聊了几句,知道了大男孩28岁是湖南人,在英国读了硕士现在又在法国读博士,研究宗教。他说中国南方有许多土地庙,每个土地庙就象一个社区,信者有着自己的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和日本神社相似。他也一个人走过欧洲最著名的朝圣之路:西班牙圣地亚哥之路。恰巧,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关于这条路的电影故事片《朝圣之路》,里面有两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把生命留在了朝圣路上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对父亲说:“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父亲!是活出来的!”。还有一段是父亲想知道儿子为什么要去朝圣,便带着儿子的骨灰也走上这条路,途中和一个小旅馆年迈女主人的对话:“您走过朝圣之路吗,夫人?”“没有。当我年轻的时候总是太忙。而现在,我又太老了,太累了。”有许多事,我们犹豫着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或者想等以后再说。可是常常就没有了以后。
告别大男孩的时候,挥挥手祝一路顺利,没有留联系方式也没寻问姓名。
也许因为是夏天,遍路者很少。山间走在闷热小道上的只有我和向导。突然后面传来了两个年轻人的说笑声,就好像是阳光突然透过茂密的树林照射了进来,增加了许多明朗和欢快。
偶然相遇,我们一起坐下来休息。女孩子说她在这座山下一个专为遍路者设的旅馆打工,那里的客人大部分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虽然工资不高,但英文大有长进,还得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与风俗,懂得了互相理解与尊重。而且她特别喜欢看到那些从山顶下来的人脸上洋溢出的喜悦和达成感。男孩子是荷兰人,上大学一年级专科,植物学,利用暑假到那个女孩所在的旅馆打工,互相认识了,便约着今天爬这座山,去山顶上的那个寺庙。荷兰男孩也会一些日语,基本会话全然没有问题。他说他自学了一年多日语,起因是他妈妈来日本遍路后喜欢上了日本,回到荷兰便开始学习日语但总没长进,他看着着急干脆自己也学了起来。我问男孩:你这次来日本除了打工也要遍路吗?男孩子回答:“不,只是今天走这一小段,但是未来,未来肯定会的!”未来!他说的是“未来”!是啊,他才20岁多么年轻啊,一定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在心里由衷地祝福着他,同时想着自己最多只敢说“以后”。
如果是走在大道上,则时不时地会有人停下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问我们要不要搭车,他可以拉上我们一段。在四国,人们很尊重遍路者,会给遍路者提供许多方便及食物和水之类的物品,还有给钱的。向导说按照风俗习惯遇见这样的事除了搭车之外最好不要拒绝,但要真心地去感谢。下面是有关于此向导和我的问答。
向导:路边一个大婶给了你一串不是很饱满的葡萄。
我的回答:谢谢您!
向导:一个老奶奶给了你1000日元。
我的回答:谢谢奶奶,祝您健康长寿!
向导:一家人正在吃饭看见你路过给了你五千日元。
我的回答:谢谢!我会在我走过的每一个庙宇为您全家祈福!
向导听了我在不同假设场景的回答以后,又问:为什么你回答的内容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说明在你的潜意识里是根据人家给予你的多少而差别对待的。这样的接受,很像乞丐。而遍路是一种修行,你的得到不是施舍而是相助,是不相识的人对你的尊重与信任,就像对待一个旅途中有佛心的僧侣。
乞丐!我突然醒悟到我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连自己也没察觉到的卑微部分,很羞愧。
从烧山寺下山的那天,我已是精疲力尽。听到向导给当晚住宿的旅馆打电话说让他们开车到山脚下的一个村落来接我们,我顿时又来了精神。想象着村落在黄昏中袅袅炊烟的的情景。结果看到的是一个有一大片酸橘树和几处陈旧没落房屋的村落,这里好像很久都没人居住了。
来接我们的是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在弯曲细长的山道上她把车开得飞快。20多分钟以后我们到了她家开的的旅馆。虽然这间为遍路者的旅馆已经开了一百多年了,但是十年前重新装修过,干净温馨,房间里居然还有小甜点和咖啡,而前几天住的旅馆只有茶。向导说几乎所有为遍路者住宿的旅馆都是在客人房间里仅仅备茶的。
老奶奶的旅馆旁边有一块空地里摆放了许多人形,是一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正在户外烧烤,祥和又热闹的景象。老奶奶说现在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幅景象是还住在这里的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随着夕阳西下,那些人形渐渐地融入到夜幕中,朦胧中我也渐渐地进入了睡眠状态。四周很安静,没有人群喧嚣和车水马龙的声音。
结束遍路之后,我还会遇见很多事遇见很多人,只希望我会更简单纯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