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花潮人海喜洋洋 长街涌动庆良宵
日期: 2024/02/05 15:09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这首广为流传的童谣《行花街》形象地唱出了广府地区春节前夕最具特色的传统年俗。行花街过大年,广州的年味与花香相伴,人们在花街上尽情地感受着“行”的浪漫、“挤”的热闹,买回“好意头”的花卉迎接新年。

第一部分 追根溯源千年久 羊城花市几番新

自古满城俱是爱花人   唐宋时期就出现花市

自古以来,广州人就爱花。花市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明末清初,以素馨花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当时广州花市是著名的广东“四市”之一(古时罗浮药市、东莞香市、广州花市、廉州珠市并称广东“四市”)。芳村的“花圩”和五仙门对岸的“花渡头”是比较有名的常年性花市。广州人卖素馨,不是一枝枝卖,而是一升升、一篮篮、一筐筐卖。白白小小的素馨花,簪在头上很漂亮,于是“云髻之美,必有素馨之围”,女子们将素馨与茉莉相间,用彩色丝带绕在云髻上做头饰,这种“花梳”成为深受广州妇女们喜爱的流行饰品。

晚清花市“人如蚁”   通宵达旦购年花

粤语“花”和“发”同音,花开富贵,春节前买花渐渐成为一种习俗。仅有常年的花卉集市还不够,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最热闹最有人气、影响最大的除夕花市已具雏形。《广州城坊志》引潘贞敏《花市歌小序》如是描述:“粤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 可以推测当时的藩署前花市已向年宵花市过渡了,而且人气很旺。

1919年,广州双门底大街扩宽为永汉路,永汉路除夕花市便成为广州最早固定的年宵花市。与从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过年前的几天摆卖,农历腊月廿八开市,到除夕子夜结束。随着迎接大年初一到来的炮仗声在全城爆响,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亦告结束。

迎春花市成广府名片 著名作家妙笔写“花城”

1956年,永汉路花市正式迁至教育路、西湖路,此后没再变动地点。1958年,桨栏路花市迁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首次使用“迎春花市”的名字。

“这一夜,看花的,买花的,摩肩接踵,一直闹到天亮。几乎全城的大多数人,像乡村人家赶集似的,都跑来看花了“,著名作家秦牧不止一次在作品中动情地描写广州“行花街”的欢乐:“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文学大师的妙笔赋予广州一个响亮的美名——“花城”。

11个区都开设花市 广州迎春花市“出圈”

进入21世纪,迎春花市被打造成了广府文化名片,尤其是11个区都开设花市后,市民逛花街更方便了,行花街成为广州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

每当春节的脚步渐进,从越秀到海珠,从荔湾到天河,广州11区竞相出新出巧。腊月廿八至除夕,家家户户行花街,花市上搭起古色古香的牌楼,建起花架,各式彩灯装点,大红春联高悬,花农、花企纷纷涌来,沿着长街,花棚桔摊绵延不绝,上千种繁花色彩斑斓,缤纷似锦;各种非遗也借台唱戏,粤剧悠扬不止……

广州迎春花市“出圈”,一路开枝散叶,友邻如佛山、珠海,香港、澳门等,甚至海外华人聚居的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都有迎春花市。 

第二部分 叹美食听粤剧赏岭南民俗“行花街”享受广式生活

行花街最大的感受就是挤,但人们大都“挤并快乐着”。几百米长的花街人海如潮,特别是除夕夜,广州人相信“行花街转大运”,挤一点才热闹,挤掉晦气,沾点花香瑞气,来年会幸福平安。捧着心爱的年花,走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过年的喜悦充溢心头。

“花市”不止有花,花市是汇聚搭棚、灯饰、楹联艺术与地方美食、工艺美术、民间文艺的大舞台,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展示窗口,也让更多人了解岭南文化,享受广式生活。

花里乾坤意头足 买的是喜庆和祝福

在广州人心里,爱花就是爱生活,“行花街”买花,买的是喜庆,送出的是祝福。“讲意头”更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金灿灿的年橘是必买的,寓意来年“大吉大利”;红艳艳的桃花,象征大展宏图(红桃),单身的人希望能遇到有缘人;吊钟花意味着“吊起来卖、钓个意中人”;老人喜欢长寿花或万年青,象征“健康长寿”“永葆青春”;小夫妻买上一束百合花,取其“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的花语;情侣们相约逛花市,至少也会买上一两枝玫瑰,寓意爱情忠贞;打一枝银柳,表示“生命光辉,银圆滚滚而来”;捧一株叶色翠绿的发财树抑或苞片鲜红的红星凤梨,期待新年“发财富贵”“红运当头”;选购水仙花、剑兰、杜鹃花等,则是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

花的好意头还配合着好形状,蝴蝶兰被设计成“聚宝盆”形状,富贵竹弯成螺旋形,意味着转来好运;问金橘不说“个”而求“双”,取“吉事成双”之意,评桃花要说“瓣”,多瓣桃花寓意藏财;夸花不是简单地称“靓”,而是一个劲地说:“旺”。“3”“8”“9”、与粤语“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档主和买花客用这些吉祥的数字,笑嘻嘻地讨价还价,彼此祝福。

牌楼“面孔”年年新“行花街”热情代代传

如果从空中俯瞰“花街”,人潮涌动,蜿蜒若龙,高大雄伟的牌楼流光溢彩,是迎春花市的压轴节目。花市牌楼源自牌坊,分主牌楼(花街入口)和副牌楼。一家大小“行花街”,例牌要在花市牌楼前来张全家福。每年除夕夜,牌楼前聚满了拍照的市民,场面热闹无比。

“行花街”见证了广府人的成长轨迹:儿时,穿上新衣新鞋,跟随父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辞旧迎新,甚至可以神气地坐在父亲肩头,各种有趣的玩意尽收眼底;随着一年年时光飞逝,长大成人和同学朋友结伴“行花街”,待昔日骑着“膊马”东张西望的孩子自己也当上了父亲,将下一代扛上肩的时候,没准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逛花街的温馨。亲情的温暖,就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

三言两语说“行花街”

“行花街”,即逛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多指每年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间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活动。

广州的常年性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从常年性花市演化而来,肇迹于晚清,定型于20世纪20年代,市民穿上漂亮衣服,到花市上赏花买花,迎接新年来临,谓之“行花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迎春花市”。“行花街”成为最具特色的广府年俗。2021年,广州“春节(行花街)”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成了城市文化品牌。



 
2023年1月16日,西湖路花市正在布置中。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子良


 
以船渡花的小贩(图片出自《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十九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


 
民国时期的广州花市。(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在广州人心里,爱花就是爱生活。


 
1957年1月31日《广州日报》刊登的花市图片。(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1961年,外国人在广州花市拍电影。(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1983年越秀花市。(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2005年天河花市。(图片选自《春来南国花如绣:广州迎春花市》)


 
2023年越秀西湖花市主牌楼初步亮相。


 
水仙——花开富贵


 
银柳——财源广进

 
桃花——大展宏图

 
盆橘——大吉大利

 
兰花——谦谦君子

 
百合——百事合意

统筹/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倪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燕、陈忧子(除署名外)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0/20545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