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朝鲜在10月9日宣布实施地下核试验并取得成功。朝鲜拥有核武的事实,击碎了国际社会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努力,也打破了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对于朝鲜核试验引发的各种影响,以及未来的区域调整,旅日中国朝鲜族学者、东北亚问题专家李钢哲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核试验消息发布以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海外媒体质疑朝鲜的核试验是否真正成功。李钢哲认为,朝鲜拥有相当的技术水平,本次核试验成功的可能性极高。对朝鲜而言,启动核试验的动机,实出于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在此前提下,朝鲜不惜倾全力保有核抑制力,来获取与美国抗衡的能力。此前,朝鲜一直想单独跟美国展开双边会谈,希望能把半个世纪前的朝鲜半岛停战协定变成和平条约,但朝鲜的愿望被拒绝。因此,在朝鲜看来,美国一直对其实施敌对政策,目的就是颠覆政权。本次,朝鲜大胆实施核试验,也许是最后一张外交牌。虽然朝鲜方面表态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如果外交牌不起作用,朝鲜受到进一步压迫,狗急跳墙之馀,不排除有转向攻击方向的可能性。
核试验对朝鲜带来的直接影向确实很严重。一方面,朝鲜在国际上完全孤立;另一方面,全面制裁将使朝鲜经济愈发糟糕。但朝鲜在核试验之前一定预计到了各种最坏的可能。印度、巴基斯坦在1998年实行核试验后也受到联合国制裁,所以朝鲜受到制裁并不是特殊情况。从印,巴的经验来看,制裁是一时的,扛一下就过去了,美国后来出于反恐的需要,还是跟印度,尤其是与巴基斯坦恢复了关系,并默认他们成为国际核俱乐部成员。相反,伊拉克因为没有核抑制力,竟成了美国武力攻击的刀下肉。朝鲜的选择,也是出于国际社会的前车之鉴。
李钢哲指出,以美、日为首,包括中、俄在内,世界各国一致同意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联合国似乎在朝核问题上达成了空前一致。但通过制裁决议,只是问题的前半段,是入口,而制裁的目的是什么,则是问题的后半段,是出口。现在,联合国对朝鲜实施的制裁还看不到出口——也就是说,制裁朝鲜最后想达到什么目的,莫衷一是。李钢哲分析说,朝鲜核试验成功,成为拥核国家已是事实。国际制裁的目的不外乎三种:1、迫其放弃核武器;2、促其不再继续进行核试验;3、拉其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旦拥有核武器能力是不可能放弃的,美、中等大国同意继续以和平方式来解决朝核危机,最好的结果就是促使朝鲜重返国际核不扩散条约——朝鲜在2002年因美国停止为其轻水反应堆供应重铀而宣布脱离条约。
从这个角度来预测,由中国推动的朝核问题六国会谈机制,虽然因为朝鲜强行推进核试验而形同虚设,被许多国际政治观察家认为已经崩溃,但如果美国与朝鲜不是兵戎相见,国际社会与朝鲜还需要讨价还价,那么六方会谈的机制就会全新启动,尽管现状是无限期终止。现在的关键是看下一步怎么走,对朝鲜和美国都很重要。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一直扮演调停者角色。但是朝鲜从发射导弹到实施核试验等一系列作为来看,中国的调停活动是失败的,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朝鲜核武化,深刻影响中国的战略利益。李钢哲指出,如果国际社会没有切实的抑制措施,朝鲜实施连续性核试验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倒塌的连锁效应,促使日本、韩国,甚至台湾的核开发进程,引发地区核竞赛,深刻影响中国的战略利益。如果美朝关系走向最坏结果,发生武力冲突,除了大量难民以外,朝鲜政权的崩溃将使中国失去抗衡美国的地缘缓冲和政治屏障。但是,如果朝鲜的核试验能够发挥战略抑制作用,形成某种程度的力量平衡,维持住朝美关系及半岛形势的现状,对中国来说又是一件好事。所以中国的立场很微妙,对朝鲜既要强烈抗议,实行制裁,又必须彻底排除行使武力的可能性——这就是唐家璇紧急出访美国和俄国的任务及目的。
日本对朝鲜核试验如临大敌,马上启动了禁止资金、货物、人员往来的“三禁”制裁措施;韩国政界和知识界的一部分人士反而认为朝鲜拥有核武只是针对日美,不会针对韩国。在朝鲜核试验的催生和牵引下,随著东北亚各国战略利益的转移,过去的同盟会变形,新的联合可能产生。对于东北亚地区整体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维护和平与稳定。这需要运用各种智慧和手段来应变危机,处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