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石
目前,网络媒体正以一种异常迅猛的势头,冲击著传统的平面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许多杂志、报纸的印数在急遽下降,虽不能说网络媒体将取代平面媒体,但是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并驾齐驱、分庭抗礼的时代确已到来。
网络媒体不仅有传达范围无限广阔、信息传递无比快捷的特点,而且传媒与读者的互动性是平面媒体所难以企及的,读者可以对网络媒体传达的信息与观点进行自由的反驳、补充、更正与评论,而博客的兴起更使传媒与读者的关系变得两镜相入,互包互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媒体使媒体传播的形式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参与和互动转化,不仅是新闻,连学术的“象牙塔”□□百科全书的编撰也正在朝著这种方向转化,目前在网上流传的《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也是一种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参与编撰的新型百科全书。
“Wikipedia”的“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pedia”是“Wiki”与英文的“Encyclopedia(百科全书)”的合成语。《维基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体系,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对这部百科全书进行撰写、更改、增添、消除,有时撰写者各执己见,就在网上展开“写入与消除的战役”。这部百科全书的管理者,也是经过网上投票选出来的义工,目前,《维基百科全书》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的创作模式的原型也来源于《维基百科全书》。
这样由不特定的众多作者撰写出的百科全书的质量究竟怎样呢?英国科学杂志《自然》对收有127万词条的英文版《维基百科全书》进行了调查。《自然》杂志从有238年传统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英文版《维基百科全书》中各选出42条词条,隐去出处,召集与这两部百科全书无关的专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是,两者重大错误各4件,容易招致误解的记述《维基百科全书》中有162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23件,结论是这两部百科全书的质量不相上下。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现代的媒体正在走向一个读者与发信源互动的时代,读者在现代的网络媒体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这种新的媒体方式极大激发了读者对媒体的兴趣而且无损于传媒的正确性,这是网络使平面媒体相形见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发信源,对于同样的一个事实,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新闻或词条等,而无数人对同一事实的互动,更能使我们无限接近多元视角的事实本身,这正像现代的原子物理学所揭晓的原理一样,在微观领域,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得到统一。量子论澄清了原子并非如经典物理学所说的那样是质密的粒子。物质的亚原子单元是非常抽象的实在,具有二象性。它们有时呈现波动性,有时则呈现粒子性,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们。光也具有二象性,它可以采取电磁波或者光粒子的形式。
玻恩在《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中指出:随著量子纪元的到来,关于主客体两极性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新态度,它既不像古代和中世纪的学说那样,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态度,也不像牛顿以后的哲学那样完全是客观态度。玻尔在《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中说:“物理学中的新形势,曾经如此有力地提醒我们想到一条古老的真理:在伟大的生存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而这种互动新媒体是否也会给我们关于民主的思索提供一种新的提示,那就是对于那些担心民众对政权过多的参与会引起巨大的混乱的权威政府来说,网络的互动过程和《维基百科全书》的编撰过程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原理:远离强行控制的平衡态有一种秩序整然的“自组织现象”,有生命的文化组织只能产生于杂多因素构成、众多不同因素参与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宏观组织的混沌,往往是微观组织高度秩序化的象徵。只有在这样的系统中,各种文化因素才能自我催化与互相催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有生命的、自组织的高级文化形态,而孤立系统只能演变为无序和衰落。
互动新媒体与民主
日期:
06年09月3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9897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