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百舸争流千帆竞”我看过的大运河 只济宁一段就够了……
日期: 2022/07/11 18:34 评分: 10.00/1
2022年5月18日至9月30日,济宁市委宣传部与中新社共同策划举办“相约孔孟之乡,品味文化济宁——国内外线上联动宣传”线上主题活动:全球征文大赛。 

活动在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国内中新网和今日头条客户端中联合发布,引导读者粉丝与网红达人围绕济宁市各项文化遗产和著名景区进行主题创作,并在海外华文媒体相关平台进行连载刊发。 

此次征文大赛投稿的文章围绕突出“文化济宁”的城市魅力主题,以作者自己的视角阐述文化济宁内涵。作品体裁:以纪实散文或叙事散文为主。现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百舸争流千帆竞我看过的大运河 只济宁一段就够了……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渐入佳境的交响序曲,从轻弹处娓娓道来,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运河自河首起就犹如横江断河一般,来得那么突然,让人置身于惊叹之中。当我亲眼目睹运河的气魄时,才逐渐领略为何700年前,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的时候,曾发出这样地感叹:“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和南北国土贯通起来,它的长度那样惊人,而在于它造福了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 

就是这样一条人工修建的通衢大道,以“运”兴道,似“川”竞渡,持“珏”入市,成为沟通南北的“天河”。谈起这条大运河,人们或许只知道它的大名——京杭大运河,并不知道其实它是由不同的河段组合起来的一条“巨龙”。而今天我要说的是当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山东济宁的时候,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止有地理奇观,更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气息。 



京杭古运河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帆樯林立、舳舻相接。民国《济宁县志》中记载县境名胜古迹大半圮废,所存唯太白酒楼、南池、观莲亭及浣笔泉等,春秋佳日犹有人联袂偕游。民国时期,济宁的古迹遗存很多出现了坍圮,而太白楼、浣笔泉等成为当时人们游览的常去之处。现在,这些名胜古迹经历重修或重建,仍然是大运河济宁段风貌的重要展示。相对时间较近的文化遗产主要是近现代的教堂建筑等,包括黄家街教堂、牌坊街基督教礼拜堂和戴庄天主教堂,建于清末或民国时期,主体建筑保存至今且仍在使用。 

如果此时今日在这河段乘船而行,便让我的耳边回想起那最熟悉不过的徐志摩的诗句:“撑一支长蒿,往青草更青处漫溯。”虽然这里不是英国剑桥,也不似广西桂林那般可在江中心远望到层峦叠翠,但我似乎能透过这运河的江面听到那来自历史最深处的声音:身背肩扛的疾行,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期望。我的眼前好像正看到一条大船刚刚驶出港湾,一批船舶又恰好停靠。这里不止有客运商船不计其数,最发达时,更会有过境漕船数万。 

当我再登太白楼时,我想起了虽然是从隋文帝开始一次次从皇宫发出疏浚运河的圣谕,但真正让我感受到太白楼不只是一座古老建筑的,却是六下江南的清高宗乾隆。尽管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在运河济宁段一次次乘舟巡访,但只有乾隆“欲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的词句,才让我明白,只有他能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乾隆的一生当中,十访泰山,六下江南,他的夙愿不仅通过运河完成了,也让运河和太白楼有了特殊的历史含义,并且青史留名,为后人纷纷拜访。 



魅力太白湖新区 

而不管是大运河,还是沿岸的太白楼、南池、观莲亭,这些已被记入史册的古老建筑,现在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的绚丽明珠,耀眼夺目。 

除了这些耀眼夺目的建筑,在运河的孕育下诞生出的英雄人物和传奇事迹更是灿若星辰。这些历史事迹,不仅让运河仅止步于成为漕运货物的渠道,更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许多不可言明却意义深远的非物质文化内涵。 

说起来,济宁素有“运河之都·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赞誉。济宁作为儒家开创者、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清时期济宁已经成为运河重镇,南北商贸往来非常频繁,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造就了济宁多样性的文化元素,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庙俯拍 

明清时期民间戏曲蓬勃发展,济宁渔鼓戏、枣梆和平调流传较广,充满运河劳动色彩的运河夯号、渔灯秧歌等,既体现了运河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济宁独特的乡土气息。目前鲁西南鼓吹乐、端鼓腔、山东梆子、山东落子和四平调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济宁民间戏曲的发展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济宁八角鼓是鲁西南传统音乐的代表曲种之一,是北京八角鼓和河南鼓子曲结合的产物,兴于晚清时期,民国初期济宁潘家大楼仍有表演艺人常驻。与八角鼓类似,枣梆、平调等也是汲取了其他地方曲艺的长处,结合济宁当地百姓的喜好逐渐形成的。运河劳动号子是一种体现漕运特色的传统音乐,凝聚了大运河劳工的辛勤汗水,比如济宁打排斧、拉粮船等是由运河劳动号子演化而来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方言韵律的劳动号子配合船夫或纤夫的动作,整体上欢快有劲、节奏鲜明。 

除此之外,还有济宁歌谣、传说故事等传统口头文学。济宁玉堂酱园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玉堂酱园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创办者戴阿大祖籍为苏州,戴阿大为图吉利按照“天干地支”的算法取名“玉堂”,俗称为姑苏戴玉堂。玉堂酱园传承至今并非一帆风顺,后来济宁商人冷长连与孙家合资买下风雨飘摇的玉堂酱园。玉堂酱园并没有因此失去江南风味,反而在冷长连的悉心经营之下,采江南风味之优,集济宁风味之长,制作出了种类多样、咸淡爽口的酱菜。玉堂酱园至今坐落在老运河边上,济宁人说起玉堂酱菜的时候,时常忆起老运河边上玉堂老店的位置。老辈们对于玉堂酱园的回忆和运河是紧密相连的,大运河文化记忆融入了生活之中,流淌在济宁人民的血液之中。

与大运河济宁段相关的传说故事在济宁当地生根发芽,充满了神秘色彩,有民间广为流传的大石桥神龟传说、古槐树佳话等。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几次驻跸济宁,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比如济宁美食糁汤的“糁”在当地的特殊读法、龙行胡同的来历等。这些传说在无形中融入了日常生活,但是文化记忆是超乎日常生活的传统,应该使其内化为大运河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并且将之传递给下一代。 



运河夜色 

除了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在大运河济宁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漕运神祠祭祀为主形成的节庆仪式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大运河济宁段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漕运祭祀逐渐成为大运河济宁段沿岸的固定节庆活动,具有稳定的仪式,信仰人数由少数人群发展成为庞大的群体,通过“经历”仪式来巩固文化记忆,借助仪式性的活动来传承文化记忆。漕运祭祀的仪式展演是大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延续手段,是大运河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是时间的经历者。大运河失去漕运功能以后,纪念性仪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繁忙的大运河 

自此,运河的现代发展与古老文化产生了冲突,但似乎也是一种必然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时代性的、群体性的,也是未来性的。首先,自人工开掘起,运河就承载着超出其所在时代的使命。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才有了横向交流。其次,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正是从这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见证了人类构筑过程的艰辛和决心。最后,运河在未来也必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为这条“通衢大道”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 

此时,我身处济宁,看着在我眼前流过的这条运河,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犹如一位慈祥的老者大气、沉静、淳厚。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一只只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也不能从这种繁忙中听出一丝喧闹的噪声。同样是运河的一部分,济宁这一段运河,她既有着诗仙李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豁达豪放,也有着儒家文化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温和谦逊。不说其他,只说这一段就够了。

作者:周冬阳

以上图片均来自济宁市委宣传部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984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