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迟云:在传统的基座上坚实地起飞
日期: 2021/11/27 17:30

迟云近照


作者   迟云



无论古今中外,诗歌这一文体,都一直处于文学式样的顶端位置,以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备受钟情于文学的人们青睐甚至独爱。

我曾在早期出版的一本诗歌合集的后记中写道:“诗是一腔鲜红的热血漫过心壁在黑土地上厚厚的积淀,诗是理性的陈酿沿无涯的轨迹流淌、涂抹出的美丽芬芳。诗人的桂冠是华贵高尚的,诗人脚下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诗人要有灵气和才情,更要有良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失去了这些,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就没有勇气挺直腰杆面对生活,也就把诗人的桂冠丢失了。我们知道自己距离诗人的要求相差尚远,但我们都有一颗爱诗的心。诗是真,诗是善,诗是美,诗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我们总觉的平凡的日子很幸福。”



相信很多人都曾做过文学的梦,心中曾产生过、甚至至今都保持着对缪斯女神的爱恋,保持着对诗歌这一文体的真诚与敬重。



然而,这几年的诗坛颇不平静。围绕着口水诗、屎尿体诗、下半身诗歌等等创作现象以及引发的关于诗歌的使命、责任与发展方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有时甚至很激烈,社会影响面也很大。这些诗歌现象的产生形成,虽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它们毕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诗歌品性的基本认知,所以争论、批评也就是必然的了。


诗人鲁黎关于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让诗歌和心灵都成为透明体”。我认为这是诗人彻悟诗歌的真知灼见。我把鲁黎先生讲的“透明体”理解为纯粹,就是诗歌要纯粹,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要纯粹。诗歌首先要让人懂,令人不知所云的诗歌只属于作者自己,而不是属于社会的。所以,诗歌传情达意要有丰富的内涵,诗人的写作心态要干净透明,体现出鲜明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一首诗,即使做不到如闪电划过夜空那样起到喊醒社会、震撼人心的作用,但一定要让人切身地感悟到你的感悟、体验到你的体验。躲在角落里无关痛痒的喃喃自语,非典型状态下的庸常记录,尽管目前有存在的土壤,但我想肯定背离了诗歌文本存在的原意,背离了诗歌发展的主流航向,削减了诗歌的社会影响,矮化了诗人的社会形象。关于当前纷繁的诗歌观念,不论是刻意的玄化,还是恶意的俗化,我想都避免不了媚俗取巧的嫌疑,最终必将导致诗歌的非正常化变异。

诗歌重在品质,任何时代的诗歌都必须紧扣社会跳动的脉搏,必须关注真实的人生状态,必须抒写诗人内心的感悟与激动,只要做到了这些,诗歌就不会丧失汩汩流淌的生命力。诗歌考验着诗人的社会感受力与想象力,好的诗歌,人们可能忘记作者是谁,但精妙的意象、深刻的思想、或浓烈或质朴的情感所编织的诗行,人们是不会轻易忘却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小草在歌唱/在没有星光的夜里/唱得那样凄凉”等经典诗句流传行世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当下诗歌创作中的各种观念与创作实践的泛滥是持保留意见的。尽管我赞赏多样化,同意包容,但坚持我对诗歌的认识,更强调诗歌“赋、比、兴”属性中的“兴”,更强调诗人应该担当的有关责任,而且认为这应当成为诗歌创作态势中的主流倾向。



阅读子轩的诗并愿意为之作序,一是基于缘分,文友闫先会先生向我推荐了于子轩的诗歌,并请我为诗歌的出版写几句话;二是子轩这个十三岁女孩创作的诗歌的意蕴和气质超出了她的年龄限制,与当下成人诗歌界的写作乱象相比,呈现出一种清流正源的自觉追循和可贵坚持,这是让我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

豆蔻年华,正是享受阳光、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喜欢梦想的人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喜欢写诗,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让我意外的是子轩的诗,虽然存在着少女们因为对缤纷世界的新奇认知而急于表达所思所想,所呈现出的题材雷同化、视角平庸化、情感同质化等普遍性问题,但她诗中存在的几个明显的特质,已经足以让我对她未来的诗歌创作乃至其它文学式样的探索充满期待。
一、注重诗歌意境的构筑

在传统的诗歌观念中,意境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构筑诗意、诗韵的基础环境或氛围,发挥着营造环境、渲染情绪、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角色带入作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意浓郁,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具体环境、意象的营造,凸现了情真意浓、依依不舍的意境,使诗的味道丝丝缕缕、如糖似蜜、难分难离。把一首诗的意境营造好了,还能使诗歌的整体性得到强化,产生虽然语言新颖别致甚至大胆奇崛、虽然意象转换跨度加大层次变化节奏加快,但诗歌的主题不散、诗意不乱的效果。当下,写诗的人很多,但注意诗歌意境营造的人已经大不如前。这自然与纷杂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形态有关,但不管诗歌创作如何发展,诗歌的意境都不应当或缺,否则诗歌在大概率上就不成为诗歌。

子轩的诗,十分注意意境的营造,比如《漫步》,通过几种状态下的漫步,抒写出当时的画面和情绪,进而抒写出“漫步/漫步/我走进世界里/世界走进我心里”的感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月光》中“天空托着浮云/云影投射下来/像是转动着阳光的脖颈/臃肿的影子/停留在花上草上/流连忘返”动感的画面、大胆的想象,使诗的意境神奇而朦胧。比如《在这不眠的夜》“你面对着真理/继续工作/看着窗外的霓虹灯/星星点点/我劝说旋律挣脱琴弦/你们与风暴争吵吧/在这不眠的夜”只有寥寥七行,画面感却极强,看似每一句都在写实,但在霓虹灯闪烁的夜晚,面对真理而工作的形象真实而又朦胧、劝说旋律挣脱琴弦的行为实在而又主观、你们与风暴争吵的状态虚幻而又仿佛合乎逻辑,特定的意境之下,表达出真理、自由甚至抗争等意蕴,强化了诗歌的张力。

二、对诗歌语言独特的领悟与表达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诗歌作者都在绞尽脑汁,在诗歌语言上追求简洁、新颖、形象、生动、传神,但得其神髓者并不多,相反,为了在这方面寻求突破,走弯走偏的却不少。有的追求生涩古怪、藏故含典、玄之又玄,让人读不懂以彰显高深;有的追求口水式的直白,简单的记录铺陈,貌似接近生活的原始状态,实则极大的损失了诗歌的生动美感。

子轩的诗,文风朴实,虽然在部分作品中还存在着简洁精炼不够的缺憾,但在对意象选取与表达上,却有着诸多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的灵光,让人常常不由自主的感叹她独特的视角与思考,感叹她十三岁的年龄竟有如此巧妙地语言驾驭能力。比如“夕阳的眼神在我脸上蹭了一下/羞涩的背过身去《漫步》”、“假如我是天边的那一朵云/我会……/在被雨水托起的池塘/铺一层薄纱的影子/听栀子花柔美的倾诉《假如我是天边的那一朵云》”、“像一块方糖融化在咖啡里/白昼融化在夜色里《夜与昼》”、“我的思念/便如笼中的小鸟/待久了/忘记了逃脱/……/我看不懂的掌纹/荒草一般漫漫延伸《明天,是一场告别》”、“当时间的幕布被拉开/交响曲轰然响起/白日摘下耀眼的王冠/换上粗布的漫漫长夜《活着》”……这些诗句,充满了极具个人特点的想象,自然、新奇、贴切,传递出浓郁的诗味。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子轩还十分注意拟人、通感手法的运用,她在《忧伤的时候思念一朵花吧》这首诗中写道“忧伤的时候思念一朵花吧/你知道吗/再美的花儿/也开得寂寞”。现实中花儿开得未必寂寞,春天里花园的花儿开得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甚至开得有些喧嚣,诗中的寂寞,是忧伤时诗人的感受,是一种主观的情绪表达,而这种主观,就是诗性的体现。

三、情感为魂思想为基的诗歌品相正在形成

中国诗歌一直有“诗言情”“诗言志”之说,言情也好言志也好,无非是说诗歌语言只是有特殊要求的载体,而诗歌的功能主要是传情达意。写景状物、褒贬是非都是为了以此为寄托,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与思想,只是或阳刚或阴柔、或粗鄙或艺术、或健康或病态罢了。子轩只有十三岁,与她同龄的孩子也许仍沉浸在游戏的玩乐和功课的应付之中,即使有梦想、喜欢写诗的人,也大多摆脱不了吟咏风花雪月甚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窠臼,而子轩却已经在她的诗歌中显露出善于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寄托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子轩应当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的,她也应当是一个敏感而又有主见且善于多向度思考的小姑娘,否则,就不能解释她诗歌中常见的对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等生存价值层面的涉及与思考。

在《最初的时刻》那首诗中,她从世界、时间、生命三个向度触及到本原问题。在《改变》中,情感与哲思相融,在发散式的思维空间里,用“有一个宛若秋叶的故事/开始就是终结/把无数个字符垒成防线/战壕/坚守深夜里的梦/启明星/点亮家乡”为诗歌中呈现的不确定性作了一个挽结。

在《使命》中子轩感叹道:“但是,我的使命是什么/时间在慢慢的流逝/不知还要等待多少个日子/内心中真正的自我/才能苏醒”,借此传递出对自我成熟的渴望甚至焦躁,表达出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隔阂》中她通过对星星的不同思考发现差别,用“光影里的一粒尘埃呀/它以为我的房间/就是浩渺的天下世界"来审视曾经的无知、反思曾经的狭小与自大。

在子轩的诗中,常常能感受到一些理性的重量。比如《星与玫瑰》中的“没有风的旗帜/没有月光的夜晚/期待不需要心事重重/惊讶也无需睁大双眼”,给人的感觉小小年纪仿佛已经洞穿了世界;《时间之外》只有短短的八行,“迷途的狂风/诡异的白光/未知世界的大门/觉悟在时间之外//遥远的星云/心事重重的夜海/宇宙在空间里沉思/空间在时间之外”,通过意象的排列,写出时间与空间组成的宇宙深不可测,充满了玄机与悬念,未知的世界里时与空的错位,不知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误读;《背景》只有短短的六行,“空间的齿轮停止了/时间的火焰熄灭了/敲响的钟声/永远不会消失/它们穿过时空/飘向远古的海”,里面的钟声寓意的是生命的信息、文明的制度还是人性的光芒、文化的璀璨?《另一个》中的诗句“……/遥望永恒之夜的灯塔/大地的迷津/在时间与空间/将谎言的漏斗推翻/……”,冷静的审视、理性的思考、批判的精神、思想的张力使诗歌具有了深邃的意蕴。《孤岛》中的诗句“而眼睛就是我秘密的窗子/只要窗子打开/长了翅膀的好奇心/就像成群的海燕一样/飞向远方”,它使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黑屋子,渴望自由、向往远方的思想跃然纸上。

值得注意的是,子轩的诗中理性思考的比重不少,这反映了她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自觉养成。《最后的声音》中,写出了面对世界的无奈与挣扎、人生价值的失落与保持、生存状态的封闭自省与个性张扬等等的矛盾纠葛;《远方的沉沦》则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惑和别无选择的选择;《我们之间》解读出的是人与人的差异,大到理想、信仰、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小到具体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差异无处不在,能否相遇相融,看缘分也看素养,而岁月则是展延的背景;《天问》则流露出悲天悯人的忧患,且眼界高远宏大、触角敏感纤细,让人顿生世事苍茫我与谁共之感。

在诗歌创作中,当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笔墨触及到时与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人生价值与信仰追求,思考生命的存续与精神的高远。一些诗作者一辈子也未必能走进这一境界,十三岁的子轩却已经踏进了这一门槛,洞见了一方神奇的天地。《距离》、《当下》、《相约地平线》、《与时间相望》等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万年也是梦幻泡影》面对宇宙之浩渺、世界之博大、知识之渊博、时间之无限,彰显出个体生活、生命的微观渺小,生发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焦虑,生发出“一万年也是梦幻的泡影”的感慨。《当某些事来得太快》则表达了对人生世事从容泰然的态度,月出东方、日落西山、溪流四季、花开无声,一切都要呈现出自然的状态,符合天性、順乎规律、合于逻辑,正像诗中所说“我不希望某些事情来得太快/我只想诚实的活着”,而这在浮躁喧哗、揠苗助长、急功近利成为常态的当下,就凸显为一种尤为珍贵的品质。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少女子轩因为她的禀赋,因为她的刻苦,迷恋上了缪斯女神,投入到诗歌的怀抱。与同年龄的诗歌作者相比,她呈现出相对成熟深刻的一面,走了一条注重传统、自觉将“情”与“志”相融、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正路。出于欣赏,出于鼓励,啰啰嗦嗦写下了以上的文字,但愿能对阅读理解子轩的诗歌有所帮助。最后,借冯中一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我的诗集《走上旅途》作序的题目与子轩共勉:在传统的基座上坚实地起飞!



2021.10.15



(编者按:本文是为东亚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诗集《忧伤的时候思念一朵花吧》所写的一篇序言,征得作者迟云先生同意,在本报独立发表,以飨读者。迟云先生现为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著名出版人。)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1955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