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著众多生员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突然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有关“一流大学”的品牌内涵成了众多人议论的焦点。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
“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老师的素质也没有保证,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
不论是来自新浪专栏作家薛涌的担忧,还是数学大师丘成桐的责问,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经在遭致多方质疑。对于它的未来走向说法多多,很多人更是担心它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或者与一流大学名不副实。
考生资源争夺战
6月30日,香港大学给今年内地申请该校求学的学生发出了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这是去年的两倍。同时香港一些大学也在内地展开了宣传战。
“一边是香港在内地扩大招生,一边是内地就业的压力。”在北大中文系已经苦读5年的黄语难以掩饰其对北大的感情。“我当时就是因为喜欢北大的人文传统而选择了这里。”但现实的问题又让他对自己的选择多了一份怀疑。“去了几家媒体,他们都认为我们缺少新闻经验而拒绝了。”
与他有著同样困惑的学生还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资太低,有的是因为所学的东西不适用而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反,香港大学毕业的学生却十分抢手。刚接到香港大学面试通知书的李刚说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转投了香港学校。还有让他心动的就是香港大学丰厚的奖学金。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个高考新闻人物。据说她高考还没发榜就手握5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网罗她,财大气粗的香港科技大学抛出了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有学者说,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抛出的第一颗“糖衣炮弹”。
香港大学的品牌战略
面对优秀考生流失的现象,北大有关负责人认为,北大、清华的品牌是无价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学那种赤裸裸的金钱攻势。但在考生这个环节,却有了来自民间的定价,广州东莞的横沥镇镇政府激励考生们:考上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
不惜巨资抢夺优秀考生,对大学品牌有什么影响呢?北大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专家齐国伟认为,香港高校即使最终没有得到这名优秀学生,但新闻效应产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面的价值却是巨大的。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是品牌战略的要点,知名度高的大学,无论何时,也无论何人来做评价,都会在社会上、考生心目中、各种名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且一旦产生品牌效应,就会长期拥有名牌大学的美名。香港高校就是要在内地产生这种效果,是和北大、清华竞争的长远战略思路。
其次,一旦确立了品牌优势,香港高校就会在学术图腾柱的顶端占据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他们的师资和学生素质时,也会高看一线。而师资和学生素质是高校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共生的依存关系,他们相互决定对方的地位,学生只要进入拥有最佳师资的学校就读,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而教师能在吸引优秀学生的学校教书,也可以在学术上具有竞争优势。
大学品牌的价值保障
就在李卿曦得到香港科技大学垂青的时候,叶小萌却正在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发愁。“我现在每天就是不停地发简历,然后不停地去面试,是一个典型的‘面霸’,北大毕业的优越感早就‘面’没了。”据叶小萌介绍,她同寝室的几个姐妹,虽然不少找到了“婆家”,但最低的月薪还不到2000元钱。
叶小萌的遭遇显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含医学部);其中本科毕业生(含医学部)2970人,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超过7000人,除去保研和出国,实际就业人数有4000名;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但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
与叶小萌们面临的生存危机相比,香港的名校毕业生可谓牛气冲天,这或许可以解释内地一流学子将目光从北大、清华转向香港高校的原因。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而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调查在高考前出炉是否是港大内地招生人数翻倍的重要原因,但毕业生的流向和起薪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和判断大学品牌成色的重要指标。
品牌价值的流失
去年第一次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也是内地考生蜂拥向往的去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香港高校,去年不但许诺给17个省市(招生范围内)的高考状元提供全额奖学金,还将被清华退回的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招至门下,充当了一个“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对于城市大学来说,此举不但打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印象分,还将内地高校主要竞争对手清华的冰冷和呆滞的体制凸显了出来。而“不拘一格招人才”,一贯是北大、清华的良好口碑。体制弊端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或许是影响学生选择的另一个原因。
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国学大师在这些学府任教,胡适、朱自清、沈从文等等,后来的燕园4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也是其北大师资的典型代表,但在近几年,具备如此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的教授讲师似乎少之又少。
基于此,而令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一流师资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学问?没有一流的学问和学生,又何谈一流的大学?
“二流说”让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再度受到舆论的责难。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江南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说,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遭多方质疑。
北大反驳“沦为二流”说法
中新社发表评论文章说,人们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是在表达一种不满:这两所学校长期占据一流资源而办学水平停滞不前。同时,这两所百年名校曾经拥有的光荣传统正在丧失,如今走在清华园内或未名湖畔,已很难再感受到那种曾经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也再度炮轰中国很多大学惟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
他更语出惊人地表示:“说北京北大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
面对舆论的围剿,北大、清华的负责人以沉默相对,仅有北大招生办公室一名负责人出面反驳“二流说”。他强调北大、清华的录取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因此,“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
或许考虑到与内地大学甚至政府的关系,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也先后出面否认“二流说”。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朱力径表示,因为前段时间港校内地招生太热,“对政府和内地高校造成一定困扰”,因此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则表示:“港大和北大、清华一样,都是一流的大学”,“我们来,不是来抢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是招适合港大的学生。”
但各所大学暗中都在争抢高考尖子生。香港科技大学也派出去年招收的广东高考状元到家乡现身说法,策动今年广东高考总分和数学单科状元杨洋放弃已经报考的清华大学,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而广东高考外语类状元孙贝贝更是直接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并最终被录取。
7月18日,北京大学招生负责人刘明利透露,浙江理科第一名卢毅放弃了香港大学提供的72万元港币奖学金,最终选择北京大学。刘明利说,港大最初开出的全额奖学金为50万元,后来又涨到了72万元。而7月19日上午,北京理科最高分杨蕙心的母校北京八中有关负责人表示,杨蕙心经过仔细权衡,已“基本确定”就读港科大,放弃北大。
媒体预测,香港高校除了将获得一些省市的高考状元外,还可能撬走多名已经被北大清华录取的高分考生。
北大清华公布高招录取79位状元
今年全国共有79位文、理科高考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7月21日北大、清华分别宣布,今年高考的录取工作结束,并首次正式公布录取详细情况。
据北京大学招办主任介绍,2006年北大共录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侨)第一名共48人,其中文科33人、理科15人。根据已有的统计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理科前10名中有超过60%的考生被北大录取,其中文科前10名近90%被北大录取。在理科方面,有13个省市(含港澳台侨联考)的15位理科第一名报考了北大。
清华招办负责人宣布,在31个省(市、区)中,共有22个省(市、区)的30名理科第一名和1名文科第一名被清华录取。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区)中,清华在27个省(市、区)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居各高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