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晴海观 黄文炜
在日本电视剧里常见到千纸鹤,看望生病的恋人、朋友,人们带着千纸鹤去。千纸鹤承载着深情厚意,成为连接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
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鹤意味着千年长久,这起源于中国的神仙思想。制作、赠送千纸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节。千纸鹤寄托着这样的期望——不用语言,用行动来表达真情。这也很符合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但是如今,千纸鹤却遇到了尴尬的局面,今年夏天,西日本遭受重大水患,损失惨重。在水和食物等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千万只千纸鹤却率先被送到了灾区。
折叠和赠送千纸鹤的人振振有词地表白:“除了这个,其他的我做不到,至少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但对于灾民来说,看着陌生人送来的成堆的千纸鹤,十分困惑,这不如一瓶水一块面包来得实在。想想吧,灾区没有吃没有喝之时,灾民打开邮包,发现全是五彩缤纷、但不能下肚的千纸鹤,那是什么心情?!很遗憾,千纸鹤没有起到传递真情的作用,反而有了添乱之“罪”。
之前在熊本地震之时,千纸鹤就曾被归到不需要的物品清单里。在日本人的传统思维里,灾害发生之际,千纸鹤给予受伤的心以安慰。当然,千纸鹤本身是“无罪”的。千纸鹤所寓意的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是无法否定的。日本小孩在幼稚园就学会折叠纸鹤,想必纸鹤在多数日本人心中是神圣不可代替的祈愿之物。日本人善于制造感动,出于一种单纯美好的愿望,试图给人安慰和力量,送千纸鹤也是出于如此初衷。在日本,手工制作礼物送人是颇受推崇的。
但是往灾区寄送千纸鹤的人,如果用心考虑一下灾区的现状,理应反思送千纸鹤是否合理。恪守传统、制造感动也得与时俱进,网络时代需要柔软的思维,与其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手工制作千只纸鹤,不如把买纸的钱通过网络捐给灾区。或者在网上传电子的千纸鹤也未尝不可。灾害发生时,过于依存千纸鹤的精神力量实际上是一种无视现实、墨守陈规、精神上未成熟的表现。
凡事在日本总是“赞否两论”,对于千纸鹤问题亦是如此。为千纸鹤“抱不平”的人说:“比起什么都不做,寄个千纸鹤总能表达心意吧。”这话不敢苟同,要知道,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做了什么要好,保持沉默,静静守望也是一种智慧。实在要用千纸鹤表达心愿,你就叠好千纸鹤挂在自家,默默为灾区祈福。
制造感动与我们身边有人在朋友圈传播心灵鸡汤有相似之处,算一种自我满足,甚至可以叫做“感动依存症”,对于淡然的日常生活有所不安,所以寻求感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就觉得过得不安不妥,所以需要煽情式的所谓“感动”。普通人为何非要把自己的人生弄出像电视剧一样充满跌宕起伏的效果呢。这事也怪日本媒体,日本的电视台最擅长制造感动了。有个24小时直播的所谓公益电视节目,就是连续几个小时制作感动的故事,而后赚取了巨额的广告费。
感动来得快,可能热情消失得也快。往灾区送千纸鹤,一味地要制造感动,却忽略了灾区的现实,忘了灾民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就算制造感动鼓励他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得不说这么做深层意识里或许仅是为了安慰自己。
除了千纸鹤,日本还有几件与传统相关的事情应该鼓起勇气改变一番。一是新年寄贺年片,家家户户要寄,会社也要寄,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精力人力,只是让邮局赚了钱是真的。贺年片完全可以用手机短信或者电话来代替。二是交换名片。之前我聆听了一位在中国创业的日本社长的演讲,内容是介绍中国的时尚业和商业方式,他向众多的跃跃欲试到中国创业的日本商人说:“你们知道吗,中国人已经不交换名片了,到中国去交换微信就好了。”
这话仿佛让在场人变得心潮澎湃,因为手机还没有下载微信软件,所以大家纷纷交换LINE。我一下子感悟到: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日本人。
千纸鹤为何有了添乱之“罪”?因为制造感动和现实问题终于有了冲突。一些内心拒绝变化的日本人总是以维护传统为籍口,对新生事物敬而远之。热衷于交换名片、发传真的日本人,在这个新时代,面临着如何解决传统思维与提高效益的冲突问题。
晴海观 黄文炜
在日本电视剧里常见到千纸鹤,看望生病的恋人、朋友,人们带着千纸鹤去。千纸鹤承载着深情厚意,成为连接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
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鹤意味着千年长久,这起源于中国的神仙思想。制作、赠送千纸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节。千纸鹤寄托着这样的期望——不用语言,用行动来表达真情。这也很符合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但是如今,千纸鹤却遇到了尴尬的局面,今年夏天,西日本遭受重大水患,损失惨重。在水和食物等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千万只千纸鹤却率先被送到了灾区。
折叠和赠送千纸鹤的人振振有词地表白:“除了这个,其他的我做不到,至少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但对于灾民来说,看着陌生人送来的成堆的千纸鹤,十分困惑,这不如一瓶水一块面包来得实在。想想吧,灾区没有吃没有喝之时,灾民打开邮包,发现全是五彩缤纷、但不能下肚的千纸鹤,那是什么心情?!很遗憾,千纸鹤没有起到传递真情的作用,反而有了添乱之“罪”。
之前在熊本地震之时,千纸鹤就曾被归到不需要的物品清单里。在日本人的传统思维里,灾害发生之际,千纸鹤给予受伤的心以安慰。当然,千纸鹤本身是“无罪”的。千纸鹤所寓意的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是无法否定的。日本小孩在幼稚园就学会折叠纸鹤,想必纸鹤在多数日本人心中是神圣不可代替的祈愿之物。日本人善于制造感动,出于一种单纯美好的愿望,试图给人安慰和力量,送千纸鹤也是出于如此初衷。在日本,手工制作礼物送人是颇受推崇的。
但是往灾区寄送千纸鹤的人,如果用心考虑一下灾区的现状,理应反思送千纸鹤是否合理。恪守传统、制造感动也得与时俱进,网络时代需要柔软的思维,与其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手工制作千只纸鹤,不如把买纸的钱通过网络捐给灾区。或者在网上传电子的千纸鹤也未尝不可。灾害发生时,过于依存千纸鹤的精神力量实际上是一种无视现实、墨守陈规、精神上未成熟的表现。
凡事在日本总是“赞否两论”,对于千纸鹤问题亦是如此。为千纸鹤“抱不平”的人说:“比起什么都不做,寄个千纸鹤总能表达心意吧。”这话不敢苟同,要知道,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做了什么要好,保持沉默,静静守望也是一种智慧。实在要用千纸鹤表达心愿,你就叠好千纸鹤挂在自家,默默为灾区祈福。
制造感动与我们身边有人在朋友圈传播心灵鸡汤有相似之处,算一种自我满足,甚至可以叫做“感动依存症”,对于淡然的日常生活有所不安,所以寻求感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就觉得过得不安不妥,所以需要煽情式的所谓“感动”。普通人为何非要把自己的人生弄出像电视剧一样充满跌宕起伏的效果呢。这事也怪日本媒体,日本的电视台最擅长制造感动了。有个24小时直播的所谓公益电视节目,就是连续几个小时制作感动的故事,而后赚取了巨额的广告费。
感动来得快,可能热情消失得也快。往灾区送千纸鹤,一味地要制造感动,却忽略了灾区的现实,忘了灾民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就算制造感动鼓励他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得不说这么做深层意识里或许仅是为了安慰自己。
除了千纸鹤,日本还有几件与传统相关的事情应该鼓起勇气改变一番。一是新年寄贺年片,家家户户要寄,会社也要寄,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精力人力,只是让邮局赚了钱是真的。贺年片完全可以用手机短信或者电话来代替。二是交换名片。之前我聆听了一位在中国创业的日本社长的演讲,内容是介绍中国的时尚业和商业方式,他向众多的跃跃欲试到中国创业的日本商人说:“你们知道吗,中国人已经不交换名片了,到中国去交换微信就好了。”
这话仿佛让在场人变得心潮澎湃,因为手机还没有下载微信软件,所以大家纷纷交换LINE。我一下子感悟到: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日本人。
千纸鹤为何有了添乱之“罪”?因为制造感动和现实问题终于有了冲突。一些内心拒绝变化的日本人总是以维护传统为籍口,对新生事物敬而远之。热衷于交换名片、发传真的日本人,在这个新时代,面临着如何解决传统思维与提高效益的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