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一位旅日学者眼中“日本美” / ——读张石随笔集《东瀛撷英》
日期: 06年05月2期

  ■ 林少华

  古代,国人不喜欢、也不屑于同外国人比。自认为中国乃世界中央,举凡东南西北,无非化外之民,夷、蛮、戎、狄而已——舍我其谁也。而今,则每每同外国人比个没完。其中比得最多的又是日本人。因为欧美等西洋人明摆著和国人不同:碧眼金发,牛高马大,游牧民族,写字ABCD,吃饭刀叉齐举,高兴了朗然大笑,失望了耸肩摊手。而日本人显然和国人没什么不同:鼻眼一般大小,个头一般高低,肤色一般深浅,同是农耕民族,同在东亚,同写汉字,同用筷子。惟其如此,比起来才饶有兴味。比政体,比军事,比经济,比国民性。但比得最频繁的恐怕还是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有的偏重于理性梳理,引经据典,自成体系;有的以自身经历和体验为主,信手拈来,蔚然成篇。旅日学者张石的《东瀛撷英》自然属于后者。
  一般认为,日本在文化上对于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美学方面。日本人对美的感悟、追求和表达,尤其在民众日常生活层面上所抵达的境界,堪可用得上“极致”二字。因此,这里想就这点粗线条概括一下,看一看张石这位旅日学者是怎样以中国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日本美”的,或者说在张石眼里“日本美”诉诸的是何种形式。

  一、群体之美

  张石称之为“以群为美”。且以樱花为例。日本人所以对樱花情有独锺,是因为樱花具有一种群体美、复数美、气势美。开时云蒸霞蔚,波涌浪翻,弥天盈地,落时联翩离枝,纷然委地,一路花雨。无论开还是落都显示出惊人的群体性和协调性。这点同国人格外青睐的牡丹和梅花相比就更明显。牡丹“花单生”,雍容华贵而卓尔不群,国色天香而孤芳自赏,不追求同他者的协调。梅花虽然开起来不乏协调性,但国人宁愿欣赏它的孤傲与清高,此种审美倾向也反映在国民性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有个人主义取向,日本文化则属于“纽带文化”、“同质文化”。比如国人特别讲究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异军突起,注重个性的凸显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留意与众不同的创见。而日本则强调群体□调性,强调安分守己,个人在团体中是渺小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开得像樱花一样隐没在花海之中,而不可像牡丹那样一枝独秀,或像梅花那样不合时流。

  二、“无我”之美

  日本最有名、最好的诗是什么?说来难以置信,是这么一首两句:“古池啊,青蛙跳水的声音”(松尾芭蕉)。张石也不由感慨:“我刚接触这首诗,无论如何解释也不明白它怎么会算作一首好诗。”然而这的的确确是人家日本的绝妙好诗。妙在哪里呢?一是妙在点化出了无限空寂的禅家境界,二是妙在——张石后来逐渐体会到——“诗中的自我退场”,妙在主体性的自我放逐以至灭绝,从而构成自成一统的“无我”之境。当然,中国诗人也并非不追求无我之境,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意境虽清幽静谧,彷佛无人,但细看之下,人依然端坐于春山之中。
  张石进一步总结道:“从文化传统来说,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热爱自然的。但我觉得他们热爱自然的方式不同。日本人喜欢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而中国人却喜欢把自然放在自己之中。”日本人所以那么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珍惜一草一木,想必也同这种醉心于“无我”之美的审美情怀有关。

  三、范式之美

  “人们常说日本文化实际是一种‘型’的文化,而‘型’本身就是过程的模式化与洗炼化。”从而体现出一种范式之美、模式之美。作者认为,这种“型”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生产层面,精确而洗练的模式化过程使得产品的质量几乎无懈可击;在培育人才层面,高精确度的范式使得日本人的行为严格遵守既成方式和规则,少有个性造成的不协调音。“因此在日本,一个才能平平却能做好每个常识性细节的人的成功率要比一个狷介的天才高得多。”
  这种范式之美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如社交场合中规中矩的鞠躬,如服务行业员工扫描复印一般的微笑,如几乎分秒不误的公共交通工具。范式之美,也可以说是一种仪式之美,这在国人生活当中似乎已缺席很久了,而恢复起来谈何容易。

  四、朦胧之美

  相对于大多数国人喜欢场景、气氛的明朗、开阔、灿烂、热烈和吉庆,日本人莫如说相反,而中意幽暗、模糊、隐约,对朦胧美有独具慧眼的领悟和表现。作者为此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中国“霞”与日本“雾”。除了中国通用的本义,“霞”在日本最常用的意思是指“细微的水珠在空中浮游,使空中朦胧难见远方,相当于中国的‘雾’。”为什么绚丽若绮、可视可感的霞在日本变成了婉约淡雅、虚无缥缈的“雾”了呢?这主要同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四面环海,空中含水量大,视觉上往往模糊了霞与雾的区别。加之多山,视线无法伸展,许多地方连地平线都看不到,因此“惊人之美总在幽密处如柔丝缠绵,若隐若现”。
  这种对于朦胧美的嗜好,在文学上,表现为含蓄、委婉之美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常为国人困惑甚至气恼的所谓暧昧。在政治上也有表现,如比较讲究折衷,讲究暧昧的连续性。政权更迭不像中国那样动不动来一场简洁明快破旧立新的易姓革命,因而使得天皇家族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后来索性连姓氏也不要了,因为没有必要用姓氏识别。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谓朦胧美之妙用的政治版本。

  五、寂灭之美

  关于这点张石表述得相当明确:“中国人最喜欢生机勃勃的美,‘美’的原意是‘大羊’,壮大而饱含生命力的壮观,是中国美的源泉;而日本人更喜欢寂灭之美,他们认为‘灭’与‘死’的不能穷尽之神秘中,有生命不可企及却永远为之吸引的‘大美’。”作者举例说,日式园林的主角往往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女宅   紫嫣红,而是极不起眼的苔藓地衣之类——欣赏其近乎静止枯寂的情态中悄然流动的时间和生命,进而品读寂寞孤独的人生况味。再如生与死,国人认为二者分属绝不相同的两个世界,“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日本人则认为生和死是相通相连的,“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有时甚至比生还美,日本人非常推崇‘灭之美’”。同样视死如归,中国人主要出于政治气节和民族大义,而日本人似乎大多是从另一角度加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未尝不是崇尚寂灭之美的审美情怀所使然。
  其实,张石这本书不仅仅谈日本美,还有若干篇谈其他。或说理,或谈艺,或抒怀,或思乡,文思丰沛,涉笔成趣。读来兴味盎然,不时让人漾出会心的一笑,同时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思考。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1754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