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庆:日本人对生命的感悟,除了人生苦短,还更多了一种无奈:一种无可作为、又不得不有所作为的悲情。
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我于2016年9月底抵达日本,将以访问研究员的身份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度过三个月的时光。
我不会日语,此前也从未到过东京。我计划用笔记录下这段全新的生活,我会关注但不限于日本的法律制度、社会问题、文化现象,我希望通过完整呈现一个普通中国人观察、了解日本的过程,让更多中国人正确认识日本,更希望通过学习、总结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所裨益。
本文为“日本观察”系列的第一篇。
乃木坂(Nogizaka)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南部,地铁千代田线在这里设有一站。Sony公司旗下的SonyMusic总部就位于乃木坂地铁站出口的东北角,2012年该公司推出大型少女偶像组合“乃木坂46”,乃木坂一词也由此成为这个青春女子组合的简称,不再仅仅是地名。
我到日本后,一位在大阪工作、生活的中国朋友来东京办事并顺便看望我。他带着我乘东京地铁逛了一天,其中专门到乃木坂站作了重点介绍。乃木坂女子组合在日本的影响力可见非同一般。
乃木坂女子组合的歌曲里,最著名之一是《命は美しい》》,中文可以翻译为“生命如此美好”(也有译为“生命如此美丽”),是乃木坂女子组合推出的第11首单曲,2015年3月18日推出后,首周即销售发行50万张碟片。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凄美,中文翻译节选如下(注:翻译来源于网络,译者名字不确切):
后背上夜露的冰凉默默地承受,
枝头上一片树叶在风中发出颤抖,
只要放开它的手就能获得解脱,
偏要紧紧地抓牢究竟是何缘由,
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在世上?
……
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从初次领悟的那一天开始,
困惑自己的所有痛苦悲伤,
都已经烟消云散,
虽不是永恒的存在,
就如昙花一现短暂无常,
而那一瞬又一瞬,
便是活着的意义。
……
这样的歌词由一群18-25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来演绎,内容与形式的巨大不相称性,让人更加觉得凄迷、愁长。
我听这首歌时忍不住想到了那个很多人或许耳熟能详的佛教故事:一人上山砍柴,路遇猛虎。惊急之中攀上岩壁一根枯藤,勉强躲过虎口,却见头顶一鼠正在啃噬那根藤条。下有老虎咆哮,上有老鼠噬藤,危急中忽见眼前草藤上长着几颗草莓。他摘下一枚放入口中,觉得甘甜无比,顿感人生美好,不过如此。
我不知道乃木坂组合的这首《生命如此美好》的词作者创作时是否有此含意——作词者是日本著名作家秋元康,但日本的文化中经常不经意间就传递出佛家思想,这并不奇怪。
“生命无常”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最精髓部分。比如春赏樱花,秋看红叶是日本旅游不可或缺的项目,日本官方甚至每年会提前预告,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樱花将绽放或红叶正浓。但樱花最美的时刻意味着落英缤纷、花瓣凋零;红叶最浓之后就是随风而逝。从这个意义而言,日本美学追求的就是短暂之美,在乎的是刹那间的光华,犹如滑过夜空的流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文化中,各种美少女形象层出不穷?因为青春易逝,留住最美好的那个瞬间便是永恒的记忆。
但如果仅仅只是意识到“生命无常、青春易逝”,并不足以解释日本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对于人生短暂的问题,世界各国文化都有表述。中国先秦的《诗经》中,如《曹风·蜉蝣》,就蕴含死亡美学,后世的诗词曲赋中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就更不甚枚举了。
何以日本文化会由此形成自己独特之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日本的地理环境特殊,岛国资源有限,意识到生命无常后,危机感就更加浓重。世界历史上,古罗马人也深深怀有人生短暂的意识,但他们最终采取的方式是放荡度日、挥霍无度,古罗马帝国后期贵族生活的骄奢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日本民族没有这个资本去挥霍,有限的资源使得他们即使想放纵也必须有度。
所以,日本人对生命的感悟除了人生苦短,还更多了一种无奈:一种无可作为又不得不有所作为的悲情。这是日本文化及其美学最深层次的独特性。
初识日本人,都会感叹他们的认真,对细节反复确认,而且礼节繁多,让人甚至有些不堪其烦。据带我逛乃木坂的朋友介绍:他一个墨西哥的朋友在日本呆了几个月之后,实在受不了日本人而回国了,并声称今后永远不会再来日本。该墨西哥人除了受不了日本的礼节,更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日本人很虚伪,认为他们只是表面的礼貌,背后却很难打交道。他在日本好几个月都没交到真正的日本朋友,玩得好的都是像我这个朋友这样在日本的外国人。
这是典型的文化差异了。日本人之所以被认为不容易成为真正的朋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其文化与美学底蕴是悲情的。试想:感悟了生命短暂,意识到人生随时都会结束,多一个朋友反而多一份牵挂,何必增加这种悲苦呢?从这个意义上,日本的待人接物更接近中国古代文化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刻意避免动心,不给别人增加麻烦,也不给自己添加负累。
我并不是要为日本人做辩解,也不想评断这种文化的优与劣。我只是觉得,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先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
就中日交往而言,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与理解,远远要超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于1928年出版专著《日本论》,该书被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重要典籍。戴在书中曾感叹:“‘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意识上的义和团’了。”
遗憾的是,八十八年后,这种情况似乎并无太多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严重了。我此次赴日本访学的行前,曾请人推荐几本便于我了解日本的中文书籍,《日本论》排在第一位。我不知道戴先生泉下有知,是欣喜自己著作成为经典,还是深深悲哀中国在日本研究方面的停步不前?
熟知不等于真知。但愿有一天,中国对日本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能最终达到“真知”,而不再是从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出发就一味排斥。
(注:作者为中国法律媒体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我于2016年9月底抵达日本,将以访问研究员的身份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度过三个月的时光。
我不会日语,此前也从未到过东京。我计划用笔记录下这段全新的生活,我会关注但不限于日本的法律制度、社会问题、文化现象,我希望通过完整呈现一个普通中国人观察、了解日本的过程,让更多中国人正确认识日本,更希望通过学习、总结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所裨益。
本文为“日本观察”系列的第一篇。
乃木坂(Nogizaka)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南部,地铁千代田线在这里设有一站。Sony公司旗下的SonyMusic总部就位于乃木坂地铁站出口的东北角,2012年该公司推出大型少女偶像组合“乃木坂46”,乃木坂一词也由此成为这个青春女子组合的简称,不再仅仅是地名。
我到日本后,一位在大阪工作、生活的中国朋友来东京办事并顺便看望我。他带着我乘东京地铁逛了一天,其中专门到乃木坂站作了重点介绍。乃木坂女子组合在日本的影响力可见非同一般。
乃木坂女子组合的歌曲里,最著名之一是《命は美しい》》,中文可以翻译为“生命如此美好”(也有译为“生命如此美丽”),是乃木坂女子组合推出的第11首单曲,2015年3月18日推出后,首周即销售发行50万张碟片。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凄美,中文翻译节选如下(注:翻译来源于网络,译者名字不确切):
后背上夜露的冰凉默默地承受,
枝头上一片树叶在风中发出颤抖,
只要放开它的手就能获得解脱,
偏要紧紧地抓牢究竟是何缘由,
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在世上?
……
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从初次领悟的那一天开始,
困惑自己的所有痛苦悲伤,
都已经烟消云散,
虽不是永恒的存在,
就如昙花一现短暂无常,
而那一瞬又一瞬,
便是活着的意义。
……
这样的歌词由一群18-25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来演绎,内容与形式的巨大不相称性,让人更加觉得凄迷、愁长。
我听这首歌时忍不住想到了那个很多人或许耳熟能详的佛教故事:一人上山砍柴,路遇猛虎。惊急之中攀上岩壁一根枯藤,勉强躲过虎口,却见头顶一鼠正在啃噬那根藤条。下有老虎咆哮,上有老鼠噬藤,危急中忽见眼前草藤上长着几颗草莓。他摘下一枚放入口中,觉得甘甜无比,顿感人生美好,不过如此。
我不知道乃木坂组合的这首《生命如此美好》的词作者创作时是否有此含意——作词者是日本著名作家秋元康,但日本的文化中经常不经意间就传递出佛家思想,这并不奇怪。
“生命无常”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最精髓部分。比如春赏樱花,秋看红叶是日本旅游不可或缺的项目,日本官方甚至每年会提前预告,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樱花将绽放或红叶正浓。但樱花最美的时刻意味着落英缤纷、花瓣凋零;红叶最浓之后就是随风而逝。从这个意义而言,日本美学追求的就是短暂之美,在乎的是刹那间的光华,犹如滑过夜空的流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文化中,各种美少女形象层出不穷?因为青春易逝,留住最美好的那个瞬间便是永恒的记忆。
但如果仅仅只是意识到“生命无常、青春易逝”,并不足以解释日本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对于人生短暂的问题,世界各国文化都有表述。中国先秦的《诗经》中,如《曹风·蜉蝣》,就蕴含死亡美学,后世的诗词曲赋中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就更不甚枚举了。
何以日本文化会由此形成自己独特之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日本的地理环境特殊,岛国资源有限,意识到生命无常后,危机感就更加浓重。世界历史上,古罗马人也深深怀有人生短暂的意识,但他们最终采取的方式是放荡度日、挥霍无度,古罗马帝国后期贵族生活的骄奢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日本民族没有这个资本去挥霍,有限的资源使得他们即使想放纵也必须有度。
所以,日本人对生命的感悟除了人生苦短,还更多了一种无奈:一种无可作为又不得不有所作为的悲情。这是日本文化及其美学最深层次的独特性。
初识日本人,都会感叹他们的认真,对细节反复确认,而且礼节繁多,让人甚至有些不堪其烦。据带我逛乃木坂的朋友介绍:他一个墨西哥的朋友在日本呆了几个月之后,实在受不了日本人而回国了,并声称今后永远不会再来日本。该墨西哥人除了受不了日本的礼节,更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日本人很虚伪,认为他们只是表面的礼貌,背后却很难打交道。他在日本好几个月都没交到真正的日本朋友,玩得好的都是像我这个朋友这样在日本的外国人。
这是典型的文化差异了。日本人之所以被认为不容易成为真正的朋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其文化与美学底蕴是悲情的。试想:感悟了生命短暂,意识到人生随时都会结束,多一个朋友反而多一份牵挂,何必增加这种悲苦呢?从这个意义上,日本的待人接物更接近中国古代文化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刻意避免动心,不给别人增加麻烦,也不给自己添加负累。
我并不是要为日本人做辩解,也不想评断这种文化的优与劣。我只是觉得,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先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
就中日交往而言,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与理解,远远要超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于1928年出版专著《日本论》,该书被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重要典籍。戴在书中曾感叹:“‘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意识上的义和团’了。”
遗憾的是,八十八年后,这种情况似乎并无太多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严重了。我此次赴日本访学的行前,曾请人推荐几本便于我了解日本的中文书籍,《日本论》排在第一位。我不知道戴先生泉下有知,是欣喜自己著作成为经典,还是深深悲哀中国在日本研究方面的停步不前?
熟知不等于真知。但愿有一天,中国对日本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能最终达到“真知”,而不再是从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出发就一味排斥。
(注:作者为中国法律媒体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