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李春雁)3月3日和3月5日,中国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四次会议先后在北京开幕。北京“两会”,是一年一度的高层领导与代表委员在京共商国是,把脉中国发展方向的大会,更是中国政治活动的大舞台。
随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天平上的分量日益加重,“两会”对外开放和透明度逐年提高。2006年的北京“两会”不仅是中国人目光聚焦的热点,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颇受世人瞩目的是,胡温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直面和关注。三农、教育、医疗这几个广受垢病、社会矛盾多发的软肋,成了“两会”代表们提出问题最多,也是政府承诺在十一五期间投入最多的领域。
一,解决“三农”问题放首位
中国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徵地纠纷此起彼伏,官民冲突愈演愈烈,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层近来不断强调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如何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成了本届“两会”的重头戏。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全国人大报告的重点。他在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他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温家宝的《工作报告》用了不少篇幅说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这是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这显示中国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更加倾向后者。今年的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总额达到3397亿元,占2006年财政支出约8.8%。
除了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扶持,温家宝还誓言,政府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包括逐年增加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鼓励农民自己对农村公益建设投入资金和劳力;逐步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等。同时,政府也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结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温家宝说:“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更深刻,工作更艰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除了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得到重视。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温家宝承诺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则给予“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至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则要求他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左右,通货膨胀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二,教育不公、医疗腐败成靶子
近年来饱受舆论非议的“教育不公”和“看病贵”在“两会”上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炮轰的目标。与过去简单地“鼓掌通过”不同,如今大多数“两会”代表和委员已不满足再作“好好先生”,而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为民代言”的责任。像教育不公、医疗昂贵这样既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不会惹上政治麻烦的议题,显然是可以猛轰的“靶子”。
福建代表陈章良直言,现在中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没有达到《教育法》的要求。就连教育投入最多的省份,投入比也比《教育法》的规定少了十几个百分点。陈章良说,教育投入欠账,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影响更大。随著高等教育扩招步伐的加快,扩招人数急剧增加,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始负债运行。因为扩建学生宿舍以及改善教学设施等,很多高等院校都成了银行的“债务人”。比如说,东北某重点大学,现在对银行的负债已经高达18亿元,福建某重点大学的银行欠债也多达5、6个亿。如果这个窟窿不能迅速补上,将制约中国经济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医疗卫生界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锺南山就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上存在的药品名目繁多,药价虚高,质量不可靠等问题,对国家医药管理行业提出质疑。之后,锺南山就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并提出具体建议。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系统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并且从本科开始培养适合社区医务工作的全科人才。锺南山说:“我们这么缺全科医生的话,需要从本科培养起,本科生出来后,首先要去地段,要加强预防知识,然后在大医院里轮转。这是最好的办法。”
三,反台独群情激奋
就在“两会”召开之前,陈水扁坚持“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使台湾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两会”的重要看点。但大陆反台独的群情激奋和万众一心,还是让众多境外媒体大吃一惊。
据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对台工作时,慷慨激昂。在说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句话时,总理字字斩钉截铁,说到“决不妥协”时,他还扬起脸,强有力地向前推了一下手。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经久不息。接著,温家宝说:“两岸关系朝著和平稳定、互利共赢方向发展是人心所向,任何人企图破坏这种大趋势是注定要失败的。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会场上第二次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两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是本届“两会”上时间最长、响声最烈的掌声。有外国媒体报道,一听提到反台独,在旁听席上忙著拍照、记录的来宾和记者们,也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兴奋地热烈鼓掌,反映出反台独在中国大陆已是“全民共识”,民心所向。
四,审议《物权法》把改革进行到底
外界关注的《物权法》,是今年计划安排审议的25件立法项目之一。由于确认与保护私有财产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该法案成为外界观测中国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决心的风向标。
《物权法》普遍被法学界认为是中国进入现代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法律之一。《物权法》要解决人们财产的获得与保护的问题,以及国家、个人与集体的财产权的问题,填补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争议多年的《物权法》原定在今年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然而日前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巩献田发出中共中央的公开信,以该法“鼓吹私有制”,违反社会主义原则为由加以反对,让《物权法》几乎胎死腹中。
《物权法》的波折,反映出是推进改革,还是放缓改革、停止改革等各种势力的较量。《物权法》付审显示,政府高层人员在衡量轻重后,在目前进行的改革争论中,还是倾向于要求继续改革的力量。
五,政治改革仍是模糊地带
中国的政治改革一直被国内外视为滞后,不过温家宝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却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并列为今年重要任务之一。
温家宝告诉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近3000名代表:“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当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胡温在民主政治改革步伐上放慢、甚至政治开放空间收缩时,温家宝重提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免让人揣测其中含义。
温家宝表示,政府今后五年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会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他重提了十六大报告中就政治体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而提及的一连串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于民主的憧憬。
随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天平上的分量日益加重,“两会”对外开放和透明度逐年提高。2006年的北京“两会”不仅是中国人目光聚焦的热点,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颇受世人瞩目的是,胡温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直面和关注。三农、教育、医疗这几个广受垢病、社会矛盾多发的软肋,成了“两会”代表们提出问题最多,也是政府承诺在十一五期间投入最多的领域。
一,解决“三农”问题放首位
中国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徵地纠纷此起彼伏,官民冲突愈演愈烈,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层近来不断强调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如何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成了本届“两会”的重头戏。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全国人大报告的重点。他在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他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温家宝的《工作报告》用了不少篇幅说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这是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这显示中国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更加倾向后者。今年的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总额达到3397亿元,占2006年财政支出约8.8%。
除了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扶持,温家宝还誓言,政府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包括逐年增加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鼓励农民自己对农村公益建设投入资金和劳力;逐步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等。同时,政府也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结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温家宝说:“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更深刻,工作更艰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除了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得到重视。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温家宝承诺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则给予“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至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则要求他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左右,通货膨胀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二,教育不公、医疗腐败成靶子
近年来饱受舆论非议的“教育不公”和“看病贵”在“两会”上成了代表和委员们炮轰的目标。与过去简单地“鼓掌通过”不同,如今大多数“两会”代表和委员已不满足再作“好好先生”,而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为民代言”的责任。像教育不公、医疗昂贵这样既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不会惹上政治麻烦的议题,显然是可以猛轰的“靶子”。
福建代表陈章良直言,现在中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没有达到《教育法》的要求。就连教育投入最多的省份,投入比也比《教育法》的规定少了十几个百分点。陈章良说,教育投入欠账,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影响更大。随著高等教育扩招步伐的加快,扩招人数急剧增加,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始负债运行。因为扩建学生宿舍以及改善教学设施等,很多高等院校都成了银行的“债务人”。比如说,东北某重点大学,现在对银行的负债已经高达18亿元,福建某重点大学的银行欠债也多达5、6个亿。如果这个窟窿不能迅速补上,将制约中国经济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医疗卫生界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锺南山就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上存在的药品名目繁多,药价虚高,质量不可靠等问题,对国家医药管理行业提出质疑。之后,锺南山就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并提出具体建议。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系统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并且从本科开始培养适合社区医务工作的全科人才。锺南山说:“我们这么缺全科医生的话,需要从本科培养起,本科生出来后,首先要去地段,要加强预防知识,然后在大医院里轮转。这是最好的办法。”
三,反台独群情激奋
就在“两会”召开之前,陈水扁坚持“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使台湾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两会”的重要看点。但大陆反台独的群情激奋和万众一心,还是让众多境外媒体大吃一惊。
据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对台工作时,慷慨激昂。在说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句话时,总理字字斩钉截铁,说到“决不妥协”时,他还扬起脸,强有力地向前推了一下手。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经久不息。接著,温家宝说:“两岸关系朝著和平稳定、互利共赢方向发展是人心所向,任何人企图破坏这种大趋势是注定要失败的。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会场上第二次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两次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是本届“两会”上时间最长、响声最烈的掌声。有外国媒体报道,一听提到反台独,在旁听席上忙著拍照、记录的来宾和记者们,也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兴奋地热烈鼓掌,反映出反台独在中国大陆已是“全民共识”,民心所向。
四,审议《物权法》把改革进行到底
外界关注的《物权法》,是今年计划安排审议的25件立法项目之一。由于确认与保护私有财产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该法案成为外界观测中国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决心的风向标。
《物权法》普遍被法学界认为是中国进入现代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法律之一。《物权法》要解决人们财产的获得与保护的问题,以及国家、个人与集体的财产权的问题,填补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争议多年的《物权法》原定在今年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然而日前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巩献田发出中共中央的公开信,以该法“鼓吹私有制”,违反社会主义原则为由加以反对,让《物权法》几乎胎死腹中。
《物权法》的波折,反映出是推进改革,还是放缓改革、停止改革等各种势力的较量。《物权法》付审显示,政府高层人员在衡量轻重后,在目前进行的改革争论中,还是倾向于要求继续改革的力量。
五,政治改革仍是模糊地带
中国的政治改革一直被国内外视为滞后,不过温家宝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却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并列为今年重要任务之一。
温家宝告诉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近3000名代表:“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当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胡温在民主政治改革步伐上放慢、甚至政治开放空间收缩时,温家宝重提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免让人揣测其中含义。
温家宝表示,政府今后五年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会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他重提了十六大报告中就政治体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而提及的一连串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于民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