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 邱震海
中国对外关系在2005年动荡最剧烈 的一组关系就是中日关系,可谓是中日关系风雨飘摇的一年。
有舆论分析,这一年里,日本国内刮起了两股风,传到中国国内就形成了两阵雨。这两股风,一是“历史翻案风”,其中包括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和教科书问题;二是“中国威胁”风,包括日美将台湾列为战略关注目标,4月的外交蓝皮书和8月的防卫白皮书都将中国视为威胁,同时日本内阁新成员也不断声称“中国威胁”。中国国内的“两场雨”,一是4月民间风潮的怒雨,二是中国领导人拒绝在各种场合与日首脑见面的冷雨。
这一年里,日本国内政局也十分诡谲:9月11日提前大选后,新内阁班子人事结构预示明年可能更为右倾;同时修宪步子加快,自卫队有可能升格为自卫军。至于东海能源,气氛更是紧张。
总体而言,2005年中日关系有四个特点:一、高层接触全面停止;二、“政冷”开始影响“经热”;三、民间对立意识增强,互相憎恶,而这种憎恶往往建基于缺乏了解基础之上;四、中日全球战略摩擦增加,包括日反对欧盟对华军售解禁,以及中国反对日本“入常”;至于东亚峰会,则出现中日互相拆台的又一左证。
但与此同时,双方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士和机构,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解套之道。
日本朝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郎,不久前曾就在靖国神社之外是否可另建追悼设施的问题,与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武部勤、前外相町村信孝等人进行公开讨论。众所周知,靖国神社的问题关键在于日本文化观与历史观的纠缠,若能将靖国神社与甲级战犯分开,一来可为中日关系解套,二来也可揭露日本右翼面目。但从目前来看,日本在操作上仍有些困难。
另外,就在民意调查显示中日民间彼此好感日益下降的同时,民间往来还是有隐性和具有指针性现象,包括:一、日本大学的汉语班日益红火;二、中国旅日、留日人数增加;三、日本访华人数增加;四、中日贸易额今年首次超过日美;五、日将对华团体旅游签证发放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境;六、遣唐使墓志展览在日本引起轰动。
在这个十分关键的时刻,正确认识中日风波的本质,并以理性、冷静的态度筹划对日新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现阶段中日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与其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这一孤立事件来看,还不如从中日二千年双边关系和东西方秩序调整两个角度来看。
从历史角度看,现阶段的中日两国正进入最大一次结构性调适期,亦即笔者之前一直表述的“两强并列”局面;从东西方秩序看,现阶段的中日关系其实是对这两国现代化进程之优劣的一次检验过程。
众所周知,1500年后东方衰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现代化先驱者、成功者,但由于未能摆脱殖民主义情结,因此又成为现代化的畸形儿和失败者。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进行?到底以历史上的什么作为参照系数?这是考验中国人智能的一个问题,其中包括如何面对日本这个现代化畸形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究竟是以与日本一样的思维和气度看问题,还是可以发展出一种崭新的“亚洲大智能”,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跳出了中日关系的层面,值得好好思索。2005年,也许正是中国人回首过去五百年和前瞻未来五百年的时候。
至于中日关系走向,目前可以预知的是,日本政府右翼倾向可能较小泉更过,对其不可抱太大希望;相反,中国对日民间工作倒是刻不容缓。中国方面只有从加强对日民间工作着手,才能以最冷静的态度,区分政坛右翼和民间两个不同的层面,区分几种不同的日本人,尤其要团结健康、理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