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雪 霏:《中文导报》与我
日期: 14年06月4期 评分: 10.00/1
■ 雪  霏

杂 记 帐 

在许多传统纸媒受新媒体冲击被迫休刊的今天,《中文导报》突破发刊1000期大整数,可喜可贺。作为她的读者和业余作者之一,作为纪念,讲几件我个人与该报相关联的琐事。

结缘《中文导报》,始于1999年。当时在订阅导报,那年3月,在报纸上看到“中文产业”主办的旅美广告,便报名随同赴洛杉矶。“当地时间3月24日下午2点余,经美国国内航线由洛杉矶来到拉斯维加斯的SAN REMOHOTEL。一进门,不禁吃了一惊。出现在眼前的不是陈列有钢琴和花篮的大厅,而是一个排满各种游戏机的大赌场。我们这个由中文产业发起的第一个旅美本土团体一行约40人,在入口处一角等待旅行社负责人办理入住手续。”这是回到日本后不久在《中文导报》上刊载的《美国三日》中的篇首段落。随团人员中有当时的导报人和“中文产业”人,他们代表导报向我约稿,说“你写一下咱们这次美国之旅,在咱报纸上发。”于是就写了,就发了。

此后不久,有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刊载在2000年1月1日文学版,“心里空空的,又像是鼓满了期待。把钱包里的现金都花光了,车里塞得没有缝隙,还是担心不够一个安全的丰年。2000,这个挂着一串0的数字,近在眼前,让人忐忑不安,又抑不住莫名的兴奋。像等待贵客一样等待她,又怕她性情发作,让本来只是数字的过度成为难关。”(2000年1月第一期《1999岁末有感》)那以后到现在有累计几十篇零散随记发表在该报。

当初还没有普及电子邮箱,稿件通过传真发给主管文学版的编辑张石。那时候每期阅读张石的长篇连载小说,他把文学版办的像个小型小说周报。张石是资深导报人,也是我的学兄。因着这层关系,就感觉与导报有一层天然的亲近感。后来,日本出了一个叫“东洋镜”的华语网园地,镜主陈骏推荐我在《中文导报》开设专栏,并且获杨文凯社长首肯。于是,导报文学版偶尔会有一篇“杂记账”式短文与大家见面。杜海玲也是资深导报人之一。篇幅不长的文章亲切轻松,温馨文雅。松弛而又精致,文字风格有一种无法模仿的海玲味道。尽管至今未曾谋面,但是电子交道打得已经不算少。只要我有求于她,三两日之后准能收到我想要的那期报纸,并偶尔会附一枚她的亲笔短签。

阅读投稿之外,我还是十余年来的一名断续订户,也曾推荐几个日本学生订阅。学生是我账簿式短文的粉丝,每看见有我文章,就剪裁下来复印分发给同学,他们脸上那几分颇为得意的悦色里,有导报和我的面子。

2003年去新西兰时,在奥克兰一家华语报供职的同学带我去她们报社参观,位于女王大街黄金地段的报社,编辑团队及办公条件都很有规模,她却说“我们跟你们日本的华语报比不了,版面小,发行数量也小。”我说日本华人多当然规模相应就大些,可是她说“人家《中文导报》是付稿费的,这咱哪比得上啊?一般比不上。”如此说来倒也是,就凭稿酬这一项,也要感谢导报。在此,还请报社诸位报人继续栽培。

大约是2008年,海玲发来邮件说有个先生电话打到报社,说是我的朋友,想要我的家庭电号码,并留下了自己号码。于是,我打通电话,那边说“哎呀找了你们很久了!在报纸上看见你文章和照片,所以求助报社想跟你们接上联系。”这位朋友是我们原来的老邻居,并且两家小孩儿还是小学同班同学。后来因工作关系他们远迁异地并一度回国定居,就断了联系。时隔多年,小孩儿都上了大学,并且通过这次通话获知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大学不同院系,他家女儿从北京来京都留学。于是,两个孩子也联系上了。如是,导报于我还有这么一层失联好友得以重温旧谊的关照。

伴随导报过千期,我的成长除去年龄岁增以外,还有一点泛着墨香的文字埋没在千分之几十的导报字里行间中。“一家好的出版机构之于作家,好比将军的战场,运动员的跑道,演员的舞台,我幸得其所。”——这是王鼎钧在《感谢报纸对作家不吝掌声》中的一段话,我虽非作家,但作为一读者和业余作者,感谢《中文导报》这块园地,感谢她时常划出一面小窗予我,让一侨民贴上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日常小风景。

或许是2000年1月1日导报刊用了我的短文的缘故,对于导报和“2000”这个数字有点格外在意。求约稿:亲爱的中文导报,您2000期的版面可以给我一小块地方说几句话吗?拟定题目为《从2000年到2000期》。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无法预见,不管怎样,就算许个愿。心里装着愿景和祝福,日子就更有过头儿有奔头儿。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15378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