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残留孤儿控告政府三周年 / 法庭斗争与政治斗争两轮并进
日期: 05年12月3期

   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三年前的2002年12月20日,关东地区残留孤儿原告团首次向东京地裁提出起诉,控告日本政府在战后对孤儿采取了弃置政策,在孤儿们归国后又援助无力,致使一代残孤老后生活无助。残孤原告团要求政府立法,全面解决残留孤儿问题,并索取每人3300万日元的损害赔偿。在过去的三年间,日本全国残孤已在东京、札幌、仙台、山形、长野、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冈山、广岛、德岛、高知、福冈、鹿儿岛等15个地裁分别起诉日本政府,残孤原告达2093名,占归国残孤总人数的84%。这说明,残孤要求解决战后遗留问题,争取与普通日本人一样平等生活的权利,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据了解,残孤们成立了“中国残留孤儿国家赔偿诉讼原告团全国联络会”,其中关东原告团成员多达1092名,占全国原告一半以上。   2005年2月,一直负责残孤诉讼案件的东京地裁小岛裁判长突然被调离,致使原定3月份举行的结审被拖延。耽误近半年之后,新任加藤裁判长到庭。原告团认为新裁判长对残孤诉讼案的了解仅限于书面材料,缺乏对残孤苦难身世和老后生活的感性认识。为此,经过辩护团的努力,在年内争取到了四次开庭机会,分别是6月1日、8月30日、11月8日、12月22日。先后有10名残孤走上法庭,当面向裁判长陈述个人的苦难经历。2006年2月21日,历史学家冈部先生将出庭作证,论述日本政府政策失误直接造成了残孤的悲惨命运。2006年5月24日,关东残孤原告团将迎来首次法庭结审。
   2005年7月6日,大阪地裁在全国首次驳回了残留孤儿控告政府提诉案,引起了社会震动和愤怒。残孤们背负着历史苦难,寄望于法庭的正义判断,但迎来的却是一个冷酷的判决。全国的主流舆论都对残孤抱以同情和支持立场,呼吁政府能进一步充实完善支持体制。当时的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也表态,今后将努力完善支持,尽可能提供安心的生活。但残孤们希望政府给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头表态。
   在法庭斗争的同时,残孤们也持续不断地开展政治斗争。7月7日,来自全国的原告和律师分成十几个组,分头走访了各地选出的国会议员,递交了“全面解决要求书”。在众议院会馆,国会议员31人和议员秘书31人共同参加了集会,表达了组成超党派议员联盟,推动立法来政治解决残留孤儿问题的意向。7月20日,超党派国会议员约60人成立了“支持中国残留孤儿的国会议员委员会”,由自民党中谷元众议员担任负责人。
   8月众议院解散后,各党忙于选举。残孤原告团全国联络会于10月开始组织写信请愿活动,动员每位残孤原告写下“中国残留日本人孤儿的申诉”,在12月初分别投寄给内阁总理大臣、厚生劳动大臣、众参两院议长、各党党务和代表等。申诉书提出:1、要求政府向归国孤儿赔礼道歉;2、要求得到老后生活保障。3、要求享有日本人应该拥有的人权。残留孤儿还向日本社会争取百万人支持署名,目前已经征得94万多社会署名,并向内阁府递交了80余万署名──这对于大多数不擅日语的残留孤儿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残孤们还将在适当时机,扩大社会宣传面,以游行示威的形式引起社会的重视。
   大阪地裁的败诉判决,给各地残孤原告团提供了一个分析样板。辩护团等也在寻找新的法庭策略,各地残孤对取得胜利依然充满信心。大阪地裁的驳回理由是,残留孤儿们应该像战后日本国民一样,为国家做出历史牺牲。不过,残孤们认为两者不能相提并论:1、战后的国家政策失误,致使残孤回国拖延40年。大多数人没能受到日本国民应该受的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失去了基本的语言能力;2、残孤回国延迟40-50年,也失去了在日本工作劳动的权利,回国后只能从事3K工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70%以上残孤在老后不得不走向吃生活保护费的道路;3、残孤社群几乎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侵略中国历史罪责的替罪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比较凄凉的角落;4、残孤没有享受到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日本没有把残孤作为国民一样来对待──许多人在归国之前已经作死亡认定,户籍被注销。这些都是政策原点上的错误造成的。
   为此,残孤们起诉政府,就是要争取像普通日本国民一样的生活权利。提出损害赔偿金额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希望通过法庭斗争和政治斗争,推动国家立法来全面解决残留孤儿这个战后遗留问题。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6/150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