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石:中日“谥”文化
日期: 13年12月3期
三家村 张石

中国古代有“谥号”,也称“谥法”,是对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后人根据这个人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谥号”的字的内容,包含着对死后人的评价,在“谥号”中,善恶忠奸,表现得十分鲜明。

对于谥号制度产生和形成年代有许多的看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而且规定帝王有“帝号”和“庙号”两种谥号。

在古代皇帝制度下,君王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由礼官议定;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臣下的谥号,或由皇帝赐予,或皇帝赐予后再经礼官议定。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礼记·表记》曰: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善、恶“谥号”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因为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实行暴政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谥为“厉”,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大致分为下面几类:

美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最高的是“文正”,清代名臣曾国藩,后人称为“曾文正”,就是因为死后清朝给他谥号为“文正”,“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等,“文”字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慈惠爱民”的品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恶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动祭乱常”、“壅遏不通。

平谥,多为比较普通的谥号,“怀”表示“慈仁短折”;“元”表示“始建国都”; 敬表示“夙夜警戒”; “简”表示“一德不懈”;惠帝则都是有点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

悯谥,多为比较可怜而令人同情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使民悲伤”《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曰:“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因为中国有这个“谥文化”的传统,人们做人处世都需从善改恶,小心谨慎,就是皇帝、官僚也不例外,要不然得一个恶谥,就会遗臭万年,殃及子孙。

中国的“谥文化”也传到日本,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和中国完全不一样,完全的“日本化”了,到了现在日本还有日本化的“谥文化”,人死了以后一般都花钱请和尚起“戒名”。

“谥文化”早在天平宝字六年(762年)以前,也就是律令政治成立前后就传到了日本。

日本的谥号有“和风谥号”和“汉风谥号”两种。在古代日本,天皇驾崩后有“谥号”和“追号”,“谥号”是送给高贵的人死后的美称;而“追号”,是宫号和陵名。

“和风谥号”一般表示天皇血统的纯正,因此不同的天皇,可以有同样的“和风谥号”。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天皇、皇太子、皇后、皇妃死后一般都是“和风谥号”和“汉风谥号”两种并用,如第43代元明天皇驾崩后的“汉风谥号”是“元明天皇”;“和风谥号”是“日本根子天津御代丰国成姬”。

“谥文化”初传日本的时候,“汉风谥号”的选择几乎和中国相同,是对一个人一生行为的评价,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定义选择,但是由于恶谥不符合日本人“怨灵祭奠”、“死者为神”的生死观与历史观,因此大约从推古天皇时(593年-628年在位)开始,人们在选择谥号时,尽量回避选择恶谥。

据镰仓末期成书(约为1274-1301)的《日本书纪》的注释书《释日本纪》引用平安时代成书,讲解《日本书纪》的书籍《日本书纪私书》,从初代神武天皇开始一直到第41代持统天皇(除直到明治3年才被承认为天皇的大友皇子即弘文天皇和42代文武天皇外),及第43代元明、第44代元正天皇的谥号,都是奈良后期的学者、大友皇子的曾孙淡海三船所撰。

日本历史学家、作家井泽元彦说:“‘汉风谥号’与本家中国一样,根据历代天皇生前的功绩,按照《逸周书·谥法解》规定的文字选择。如‘仲哀天皇’,是令人想起他充满悲剧的人生的谥号。淡海三船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但是把生平与谥号这样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例子是非常稀少的。

到了以后的时代,对于死于不幸的人们,人们多愿给他们选择好的讳号,如讳号为‘显仁’的‘75代崇德天皇’,就是为了给这位度过了悲剧人生的天皇的怨灵镇魂,才使用了‘德’字,据说这个习惯是从圣德太子那时候开始的。”(井泽元彦《传说的日本史》,第一卷,株式会社光文社,2012年出版,88-89页)

将带有“德”的谥号赠给不幸死去的人们,被井泽元彦称为“赠‘德’字方式镇魂法”。

赠予“汉风谥号”的做法,本来持续到平安时代的光孝天皇就已消失,但是为了对含恨死去的天皇进行慰灵活动,因此采取“赠‘德’字方式镇魂法”, 除崇德天皇外,在源赖朝于1184年西征平氏的坛浦决战之中,由平清盛之妻平时子(二位尼御前)抱着投海自尽的年仅8岁的81代安德天皇的谥号,也体现了“赠‘德’字方式镇魂法”。

《逸周书·谥法解》曰: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就是说一般带有“德”字的谥号,一般都赠给“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不以威拒谏”的名君,而日本却把带有“德”字的谥号赠给在政争中失败了的崇德天皇和8岁就在战乱中不幸死去的安德天皇,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日生死观与历史观的巨大差异。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5039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