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石
周祥赓其人
相片上的周详赓是华侨事业家。周祥赓曾任日本华侨金融协会顾问、日本永顺贸易株式会社社长、日本华侨观光事业公会副理事长、日本三江公所常务理事、日本华商总会副理事长和日本宁波同乡会常务理事、理事等职。
1910年,周祥赓出生于宁波镇海湾塘乡殿根村。13岁时离家,到位于浙江省的港口都市宁波去当小学徒。宁波面向日本海,是前往日、韩各国的通道,1929年,19岁的周祥赓由其在日本的舅兄刘挺良的父亲(日本宁波同乡会评议员)带往日本。1945年又将在上海火车站偶遇的张和祥带至日本,两人分别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大饭店。
周祥赓在日本读中学和大学,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在日本东京开办了一家中国式的面食店。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兴隆,逐步扩展为在东京颇有名气的高级上海料理交通大饭店。饭店业务的发展,使周祥赓成了在日本有一定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的华侨企业家。在1985年,他付给日本政府的个人所得税在全日本占第16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周祥赓曾当选为东京华侨联合总会会长。
奥林匹克东京大会时,周祥赓又当选第二届东京华侨联合总会会长(实际是蝉联,第一届会长也是周祥赓),并被推举为世界华商总会副会长。
由于周祥赓对日本国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贡献,所以也曾获得日本首相颁发的奖状、勋章等。
周祥赓曾总结他留居日本的生涯和开饭店的经营经验,著有《日本留居四十年》、《俗食谱诗话》等作品。
1987年5月周祥赓因驾车出事,头部受伤,住院三四个月,出院后一直在家卧床休养。他在东京开设的高级上海料理交通大饭店的业务,交给长子周明良经营。周明良系1937年在日本出生,大学毕业,曾任日本东京高级上海料理交通大饭店经理,入日本籍。周祥赓的次子周明善,又名周瑞徽,大学毕业,曾任日本东京高级上海料理交通大饭店协理,入日本籍。
周祥赓与李德廉及周祥的关系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政以后,大陆与台湾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日益明显,而这种对立也反映在在日华侨之间,其中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就是“横滨中华学校事件”。
正像上文所写到的那样,1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就诞生于横滨。根据《校志》记载,1898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扶持下,横滨华侨集资兴建了华侨学校,命名为“大同学校”。开始只设小学部,后来增设了幼稚园和中学。校长和教师均从国内聘请,教材是老师们自己编写。当时的课程包括中文、英文、日文、数学、历史、地理等9门课程。在当时这一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后来其它东南亚国家纷纷效仿。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政,在日华侨也分为支持大陆和支持台湾当局两派,这直接影响了华侨学校的发展。
1952年9月,“学校事件”爆发。当时,大陆政府没有和日本建交,因此支持大陆的600多名师生被日本员警等赶出中华学校,被迫分散在12处华侨家里和店铺内办学,并于1957年在山手町建立新的校舍,命名为“山手中华学校”,而分裂后的台湾系中华学校1968年改名为“山手中华学院”。中华学校的分裂也意味着横滨华侨的分裂。
周祥赓当时显然是站在台湾当局的立场上。周祥赓在1949年梁次如就任横滨中华学校校长,包象寅就任名誉校长时,曾任横滨中华学校副董事长。
而周祥和李德廉于1955年前脚后脚来到日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与大陆争夺日本华侨势力,因此他们和身为侨领的周祥赓多有接触。而周祥赓、李德廉与周祥赓的关系,还可以从其大舅哥张和祥与李、周的关系中可见一斑。
张和祥1909年生人,是宁波镇海湾塘顺风村人。童年家贫辍学,只念过两、三年书就失学在家,以拾海鲜换钱补贴家用。到青年时期,流落到上海当小摊贩,生活相当艰难。1945年,刚从日本返回上海的张和祥妹妹张杏素、妹夫周祥赓(和张和祥是同乡)在上海火车站偶尔碰到张和祥,言谈之下,知道张和祥在上海无法立足,于是决定把他带到日本去谋生。
到日本不久,由周祥赓帮助,在东京开小吃店,后来小吃店逐渐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山王大饭店”,张和祥还涉足金融业,开办四明商业合作社,成为当时东京十大华侨财团之一。曾长期担任宁波旅日同乡会理事长,并任东京中华学校理事长、自由新闻社社长、龙冈亲义会日本分会理事长、日本中华总会常务代表、东京华侨总会理事等职,并为扩建东京中华学校积极捐款。1957年5月,该校教室二楼和讲堂修建开始,1958年落成。讲堂部分是由张和祥全额捐赠,因此被命名为“和祥堂”。1991年其续配傅根娣捐款在家乡建造张和祥小学,后又设立奖教奖学金,并捐赠电脑等教学设备。张和祥当时在国民党里也兼有要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李与周的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