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院
陈骏
朋友邀请我去海边度周末,就这样走进了克拉克先生的海景别墅。别墅位于千叶南部一座小山僻静的半山腰,餐厅的窗户正好面向大海,窗外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草坪,四周的树木则是自然屏障。走出院子沿山路小走几百米就是海岸,只见三五闲人静坐垂钓,真是依山傍海的世外桃源。
老先生今年七十七,做过记者,外交官,教授,校长,他的丰富经历可在维基百科查到,就不在此地重复了。现在他名片上的头衔如下:某某事务所社长,某某大学名誉校长,某某大学理事,经济国际问题评论员。一个澳大利亚人能在日本混到这种地步实属罕见,令人敬畏。可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头。
他与中国的情结,源于当年中美乒乓外交时期。那时他在日本当记者,他忽悠了澳大利亚乒乓球队也一起去北京,成为了中共的座上客。可能是后来他写过几本客观报道评价中国的书而受到了冷落。如今的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了,他似乎有点失落,他说很想去中国的学校演讲,说说他的中日比较观。
他对时事有独到的见解,包括对钓鱼岛的看法。他说那是日本人偷去的,我估计他过多地出于对我们这些中国客人的尊重,他可能没料到同行的东京博士是日本持有论者。不过时间有限,东京博士也没有详细阐述他的一家之言。我们这些后生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争辩。克拉克先生的人生就是一部大书。
我拍到一张老先生哈哈大笑的照片。大家使劲猜书架上一张两人合影里的人物,小帅哥当然就是眼前的老人,另一个是谁呢?都猜不到吧,老人说,那是当年的日本首相佐藤,反共的。老人用标准的中文调侃说,照片上有两个坏人。老人似乎很喜欢这张照片,是不是暗示了他的基本立场呢?所以后来在网上东京博士说老人热爱中国时,我说我感觉他喜欢的是日本,对中国仅仅是感兴趣而已。
接触时间不多,言谈间他几次说起他想重返中国社会,去跟大学生交流,去演说。这是他的中国梦?呵呵。东京博士在国内发的帖子后的回复证实我的担心,他的思路未必会被当代的年轻人所接受。我推测老先生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有限,他知道人民日报环球日报,他不知道新浪微博南方周末。因而他对现实中国的理解是书面的,是历史的,片面的,而不是大众的,现时的,全方位的。我真想劝他一句,不要去中国趟那浑水了。
老人家生活有规律。十几年前买了一座山,路修到半山,造了一栋别墅,后山还建了一个网球场,太奢侈了。他每周一半时间在东京都内他的事务所工作,还要为日经电台录节目,每周的时事经济评论;一半时间在千叶别墅,打理他的庄园。据说他还拥有n栋别墅,那天的晚餐就有他的几个多国籍房客参加。俄罗斯的澳大利亚的美国的日本的,还有我们几个来自中国的。他的后院有块菜地,种著黄瓜西红柿土豆等日常蔬菜。那天去之前朋友来电,问我有什么种子,我正好有很多丝瓜苗,就顺便带了几根丝瓜苗去帮他种下,不知能否长大。回程路上,大家伙梳理著老先生的言论,我等俗人免不了还议论著他从哪里打来的第一桶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