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正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是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完成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中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中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载人航天的研究,并曾做出过一个名叫“曙光”号的双舱式飞船的全尺寸飞船模型,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工业基础等条件均不成熟。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激活,并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载人飞船系列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神舟”,它已成功地在太空邀游了6次。“神舟”系列飞船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其中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载人飞船技术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神舟”1号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1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飞行试验之后,于11月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然后将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最后进行远距离垂直测试与发射。在原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
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顺利发射,1月16日返回地面。它是中国第一艘无人正样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比“神舟”1号的系统结构有新的扩展,技术性能也有所提高。它首次进行了轨道舱留轨试验,在轨正常运行了百天,成功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
“神舟”3号飞船是2002年3月25日升空的,其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飞船上装有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太空“仿真人”,即人体代谢仿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它们能够定量仿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以仿真、检验飞船载人状态。它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通过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
2002年12月30日入轨的“神舟”4号是最完善的无人试验飞船。其飞行试验是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其中包括飞船和火箭系统、测控系统、航天员系统、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和酒泉备副着陆场等,并按照正式载人飞行的要求,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部署了海上应急救生船和几十架飞机。这艘飞船在充分继承前三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等多项功能,以便进一步考核飞船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获取航天员在船上的生活环境和与航天员安全相关的数据。飞行中还先后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
2003年10月15日9时50分,这是一个加载史册的时刻,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把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天,并平安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5号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倾角42.4度的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飞船在近一天的飞行期间里绕地球飞行了14圈,约60万公里,最终把杨利伟安全送回地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与“神舟”4号相比,“神舟”5号飞船进行了39处提高可靠性的改进和20处提高安全性的改进,并安排了56项可靠性试验和9项安全性试验。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6号。用于此次航天飞行的火箭与飞船型号相同,但舒适性、安全性都更高了。与“神舟”5号飞船相比,“神舟”6号飞船作了多达110项的技术改进,“长征”2F运载火箭也有75项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多数是依据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中获得的感受做出的。
神舟系列飞船
日期:
05年10月4期
评分:
5.00/1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14226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