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制造前路多艰
日期: 2012/05/28 18:41

  制造是日本的“长技”。受近年产业“真空”影响,制造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已不如前,2011年大地震和泰国洪水,更在其伤口上撒了把盐。

  日本制造业的结构颇具特色——诸多中小企业依附于一家大企业,为其制造零件,提供服务,最后由大企业来组装成品牌产品。小企业跟着大企业吃肉,成为日本经济的特点:由数十家大型跨国企业拉动经济增长,自然成为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

  汽车、电器和信息技术是支撑日本社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推动大三产业,日本连续出台汽车家电环保补贴等扶持措施。但政府的不断更迭无法保证扶持措施的有效执行,纷乱的时局中,制造业不振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拦路石。 汽车业差强人意

  制造业中,日本汽车业表现可算差强人意。2011财年虽遭受大地震和泰国洪水等天灾,但各汽车厂商在生产能力恢复后开足马力生产,基本挽回了损失。除还未公布财报的五十铃外,7家大型汽车厂商仅马自达一家亏损1077亿日元,其它均为盈利,其中日产利润最高,达3414亿日元。预计7家汽车公司在新财年的总利润可达17830亿日元,是2011财年的2.1倍。

  繁华之下,日本汽车业危机潜行。2011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韩国现代占据8%的市场份额,直追10%的日本丰田市场份额。目前日本车在美国的市场遭遇韩国现代的正面冲击,节节败退。在新兴市场国家,凭借价格优势韩国车势头很猛。由于汽车相对而言需更多人工制造,使得日本尚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技术优势,但在新一代环保车普及的时代,注重技术的电动车产业很容易被别国赶上。日本汽车业在这方面竭力保持自身优势,但总体仍处守势。家用电器节节败退

   日本的电器产业喜忧参半 日立公司在2011财年营业利润4122亿日元,连续两个财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盈利居电器产业之首,增长的原因是工厂设备、信息通信系统、建筑机械销售状况良好,电视业务虽有小额亏损,但不至影响大局。三菱电机、东芝业绩也不错,2011财年营业利润分别为2254亿日元和2066亿日元,东芝的电力设备、三菱电机的工厂自动化设备收益占盈利的40%至60%。富士通虽然盈利较少,但由于IT服务业绩较好,也有427亿日元进账。

  与此相反,另外四家大型电器厂商2011财年出现了巨额亏损。松下最多,亏损7821亿日元,索尼第二,亏损4566亿日元,夏普3760亿日元,NEC亏损1000亿日元。除了NEC是因为电脑业务亏损之外,另外三家巨头亏损的主要原因均为主业电视业务表现太差。与汽车业面临同样的窘境,日本液晶电视也受到韩国品牌的追击。2011年平板电视市场占居首位的是三星电子,LG紧随其后,两家企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5%,索尼、松下和夏普合起来仅占25.3%。

  技术优势丧失是败退的主因。在显像管电视时代,掌握生产技术的技术工很重要,但在液晶平板电视时代,装备代替了技术工。

  松下 曾出资与日立、东芝合资生产液晶显示屏,但随后日立和东芝退出合作,松下液晶生产设备过剩, 2011财年松下液晶电视业务亏损1000亿日元。日本电视与韩国电视相比已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因人工费成本价格偏高,样式和种类与韩国相比也稍逊色。IT技术“落日十年”

  近十年间,全球IT领跑者的接力棒从微软和英特尔传递给苹果和谷歌。美国仍保持着全球IT的领先优势。日本的IT技术却在一些领域逐渐失去优势。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5月14日的最新数据表明,2011年日本手机市场的手机销量和2010年相比增加4%,但日本手机的国内销量反而减少11.1%,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被苹果和三星挤占。

  半导体曾是日本拥有优势的IT产业。日本半导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口,在此后的8年间日本所占全球份额从27%扩大到51%,曾被视为是日本制造能力的象征。然而在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半导体技术逐渐被韩国、台湾超越。

  日本半导体巨头尔必达的倒下最能说明日本制造业滑坡的问题。尔必达生产的存储装置DRAM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在日本独此一家,位列世界第三位,却在今年2月轰然倒地。

  尼康的一位高管谈到失败的原因认为,日本“判断出现了极大失误,一直以为日本的技术决不会失败,太大意了”。日本《朝日新闻》认为日本的半导体衰落是“落日的十年”。电器业拟东山再起

  技术滑坡削弱了日本电器业的实力,为了改变困境,它们尝试着改变以往擅长的单打独斗模式。

  《日本经济新闻》5月18日报道,索尼和松下公司就下一代电视有机EL电视业务合作进行谈判。两家公司计划利用比液晶电视更清晰、耗电更少的有机EL显示屏技术,夺回韩国企业液晶电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使困境中的日本电器产业东山再起。

  索尼公司2007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11英寸型有机EL电视机。由于价格偏高,有机EL电视机在市场上滞销。随着“蒸着方式”——通过高温让发光的有机材料气化吹附在显示屏上显示画面——生产技术的出现,挽救了有机EL显示屏,使其可批量生产,成本降低。

  据美国一家调查公司的研究表明,2015年世界有机EL电视市场将达500万台,销售额可达71亿美元。到2018年,有机EL电视出货量将占薄型电视的5%。 这是日本电视打翻身仗的好机会。

  另一家有代表性的企业NEC在5月17日宣布,与中国联想在电脑和手机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更多的联想电脑在日本国内生产。NEC与联想合作,日本媒体认为是“中日联合争夺霸权”。

  日本企业试图通过联合集中技术优势,削减人力成本,强化财务基础,拓宽国外市场。面对“步步惊心”的生存环境,日本企业摈弃传统模式,大胆转型。但在政局纷扰的国内大环境下,能否摆脱困境还是未知数。

  产业“空心化”趋势难遏制

  叫嚷了十几年的日本产业空心化,现在真是“狼来了”。日元升值、国内人工费高涨,再加上大地震后的电力不足问题,日本企业 “脱日”之势日益明显。

  日本的制造工厂正遍布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充满活力的亚洲各国,尤其是泰国、印尼和印度等国,既可节约劳动力成本,又可规避日元升值的风险,还能辐射中国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不过,日本特殊的产业转移特征让制造业在其本土的振兴计划受阻。

  以往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仅限于一般商品,如今尖端产品也开始青睐海外,如松下电器在中国建立锂电池工厂。此外,汽车业陷入不在海外生产就会亏本的困境。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在国内生产的出口汽车收益严重受损。如果收益持续恶化,再过5年,日本国内生产的出口汽车或许就会消失。同时,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向海外转移,导致日本国内雇员减少,经济缺乏活力。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估算结果表明,日本国内汽车生产减少一半,国内总生产额会下降3%,并损失100万个就业岗位。与汽车相关的钢铁产业等也损失巨大。

  日本政府对抑制产业空心化多方出手,但却受经济大环境掣肘。此前政府干预日元走高的措施难见长期效果,再加上欧债危机难以解决,美国经济低迷,日元极可能成为投资避风港。此外,零核电进一步加剧了电力短缺,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

  日本政府目前出台了汽车家电环保补贴等政策,并对地震灾区加大投入,但不过是短期利好。首相官邸的人员更迭,导致各项扶持措施难以实行。没有长远的战略,无法从根本上提振日本制造业。日本政府虽然在国际事务中处处强调为企业服务,但被国内事务搞得焦头烂额的政治家们无暇顾及国际事务,对企业的帮助更是微乎其微。日本制造业再抬头,前路艰难。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4130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