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坛
阮翔
对现阶段的任何一部大陆电影来说,无论你找到多少个喜欢它的理由,只要用两个字就可以摧毁这种喜爱,就是:没劲!
没劲当然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阔的词,但是如果一定要落实到具而体也不难。没劲就是说:该男人的电影不够男人,该女人的电影不够女人,该高兴的电影不够高兴,该悲伤的电影不够悲伤,该幽默的电影不够幽默,该直白的电影不够直白。大陆最不缺的一种电影就是“深刻”的电影,但是我恰恰觉得,电影最没必要的就是“深刻”。电影深刻了,它就更没劲了。所以大陆电影不止有没劲的电影,还有更多更没劲的电影。
我干吗要和大陆电影过不去?其实仅仅是因为刚刚看了一部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早就名扬四海了,看过《海角七号》的朋友当然都知道魏德圣导演,他在《海角七号》赚够钞票之后,终于可以实现梦想,拍他的《赛德克巴莱》,并且不负众望,拍得那么好,那么让人惊叹。《赛德克巴莱》就高高挺立在大陆电影的对岸,大陆电影那边叫做“没劲”,而对岸电影叫做“有劲”。
有劲同样是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阔的词,如果一定要用《赛德克巴莱》来具而体也不难。有劲就是说:每一次愤怒都让人怒发冲冠,每一次悲伤都让人热泪盈眶,每一次头颅落地都干净利索,每一次拳拳到肉都铿锵有力,英雄绝不战无不胜,敌人毫不猥琐狼狈,战斗是血肉横飞,和平是安静祥和,情绪是暗涌的不是慢镜头,特写镜头和撕心裂肺硬撑出来的,态度是故事堆砌的不是旁白,结尾的画龙点睛或者干脆主人公顿悟出来的。有劲的电影就是传递给观众的情绪丝毫不拖泥带水,直接而且孔武有力。
《赛德克巴莱》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wiki上找“雾社事件”看看就大概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抗日电影,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历史电影,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战争片,但是对我而言,《赛德克巴莱》更像是台湾的《荷马史诗》。我想魏导演对台湾的感情全部熔解在这部电影中,一个简单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同族的争斗,对异族占领者的反抗,对命运的无奈,对乡土的眷恋,对理想的执著,对未来的憧憬,对血脉的依恋,对文明与野蛮冲突的困惑和不解。它所有的表达都是直白的,但是其实绝不浅显。一部全长4个多小时的电影,故事情节又不跌宕起伏,可见要有多少情绪汹涌奔流在其中,才可以让人目不转睛得从头看到尾!
历史上的雾社事件充满疑点和谜团,但是魏德圣用最直接的方式串联故事,简化史实上的不确定,将所有焦点放在主人公莫那鲁道身上,把仇恨,抗争和无奈放大。这样的情绪就是台湾当年最贴切的写照。魏导演说,这不是一部讲好人和坏人的电影,确实如此。好坏,正义与邪恶在电影中都是焦点之外的背景,都是模糊的,整个故事由清朝官员在割让台湾的印章中开始,动荡,五味杂陈,不甘和仇恨就是台湾被割让之后几十年的所有一切,这些情绪让莫那鲁道从青年带到老年,带到他尸体腐烂。一个故事承载半个台湾历史,魏导演做到了,真了不起!
讽刺的是,据说是最亲日的台湾拍出了我看过的最好的抗日故事,反倒是号称反日的大陆,拍了几十年电影,还在用《金陵十三钗》来谈论南京大屠杀。十三位妓女为女大学生去赴死,然后拿南京大屠杀作背景。我不清楚这样的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我们的英雄大多是及其鲜明的前景,正义高大无容质疑,而背景一概模糊不重要。敌人只要足够凶残,最够变态就好,怎样的敌人,怎样的压迫都不重要,故事里只有符号没有活生生的人。《赛德克巴莱》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他渴望自由,有坚持,有原则,他不是为了正义,理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存在的,英雄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坚持有价值,为了证明自己坚守的东西值得为之献身。
台湾电影彰显的是台湾“人”的价值和存在,而大陆电影展现的只是“观念”的价值和存在。这是鸿沟般的区别,我放弃了所有对《赛德克巴莱》电影本身的评论,包括演员的表演,镜头,故事展开等等,只是想告诉你说,一部只为拍给人看的电影,就算你不喜欢,也一样能看到该有的感动和震撼。历史能够带给我们的如果只有正义和邪恶,蓝精灵和格格巫,那么所有的历史片都可以直接销毁,看动画片就够了。那些在陈年往事中奔跑,战斗,流泪,流汗,流血的人们,他们要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是几个代表能代表的过来的东西,要体会什么要看我们自己能够承受多少。历史的沉重是魏德圣不得不藉由《赛德克巴莱》传递过来的,如果这是魏导演给自己的枷锁,那么作为观众我们应该有义务去一起承担。
电影或许不需要深刻,但是也绝不只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