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作为复旦人的骄傲 / ──献给复旦大学百年华诞
日期: 05年10月2期
■ 本报特约记者 嘉文

      2005年9月24日,毕生难忘的日子。金秋季节中,作为母校复旦大学10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的特邀嘉宾,回到东海之滨那座春华秋实,哺育了千千万万效力于社会的莘莘学子的校园,亲身感受母校百年华诞的荣光与骄傲。
     作为个人,微若芥尘,但当处身于纪念大会的会场,于欢声雷动中目视书写着“复旦大学”四个大字的鲜红校旗从年轻的学友们手中缓缓传递,象征着复旦精神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时,热泪不由自主地充盈于眼眶──母校是如此之伟大!她的胸怀是如此之博大、有力和温暖,让每一个她的子女为之骄傲!
     作为“复旦人”中的一员,站在曾为母校的创建和壮大继往开来地奋斗了100年的先贤们的像前,置身于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母校校庆大会的会场中来的各届毕业生代表们中间,唱起那“旦复旦兮,日月光华同灿烂”的校歌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动的震撼,那种奋发的涌动,那种责任的感悟,于同一时刻永远铭记于心灵。
     旦复旦兮,复旦,将她100年的脚步留给了人类,让她的理想和意志穿越时空,注入未来。

     旦复旦兮 彪炳史册百年

     复旦大学,是中国由国人自己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02年,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倾其家产,创办了震旦学院,借天主教徐家汇的余屋为校舍。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阴谋篡夺学院的领导权,强迫马先生退位“养病”。为此,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多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先生于1905年9月14日在吴淞镇创立“复旦公学”,是为复旦大学的前身。
     马相伯取《卿云歌》中“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为校名,寓不忘震旦之旧,复兴中华之意。他提出的将复旦办成“与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高等学府”的办学方针,成为中国一个世纪以来大学教育的理想。这位于1905-1906年,以及1910-1912年两度出任“复旦公学”校长的先贤,被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辛亥革命时,“复旦公学”的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征用,一度停办。中华民国建立后,复旦校友于右任时任交通次长,他联合校友41人上书南京临时政府,请求复校,得孙中山鼎力支持。教育总长蔡元培批示准予立案复校。临时政府还拨款1万元作为“复旦公学”复校的经费。
     1912年,学校董事会成立,聘请孙中山、陈英士(沪军都督)、程德全(江苏都督)、于右任(交通次长)、唐绍仪(后任内阁总理)、王宠惠(外交总长)等为校董。1913年,校董事会聘请原教务长李登辉出任校长。
     1917年,校董事会通过决议,“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18年,复旦的奠基人李登辉校长(1872-1947)到南洋募集资金15万银元,在江湾置地70余亩。1920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1929年,复旦大学根据民国政府的“大学组织法”进行了学科改组,设立文、理、法、商四个学院。这使复旦大学的学科更为完善,师资更为充实,进入了黄金时期。
     李登辉先生于1913-1941年任校长28年间,以他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为圭臬,秉承马相伯先生关于将复旦办成“与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高等学府”之宗旨,在学科、教学和治校体制上实行改革,确立了“团结、服务、牺牲”(德育);“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智育);“强身健体,培植协作奋进精神”(体育)的办学方针,主持出版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性刊物《复旦》杂志,组织多种形式的“研究会”,并仿美国名校制度,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旗、校花和校庆日,为复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爆发后,复旦大学的部分师生被迫辗转迁移到重庆北碚;后由于经费困难,复旦的在渝校董提出改校为国立之议。1941年11月29日,国民政府下令,私立复旦大学从1942年起正式挂牌为“国立复旦大学”。此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每年拨给办学经费120万元,使复旦大学教学科研的规模及水准大大提高,大批学者云集,声誉日隆,成为南方之学术重镇。
     全国解放后,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会议的决定,复旦大学先后进行了3次院系调整,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大学,并被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爱国人士、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出任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这位于1920年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著名学者在其任校长的23年间(1952.10-1977.10),为弘扬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树立优良学风,倡导学术研究新风,爱护复旦师生而倾注了毕生心血。
     “文革”中,复旦大学也受到无情的摧残。1977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制度,复旦大学从1977年年底起招收被“文革”耽搁了整整10年黄金岁月的“老三届”学生入学。他们和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们一起,在万物复苏,春到人间的1977、1978年间入校,沐浴着母校的精神奋发求学,毕业后,许多人成为社会的精英。这段时期,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两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先后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为大学的发展建设以及拓开国际交流之门作出了贡献。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文、理、医三足鼎立的新复旦,使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最为强大的教学科研基地之一。现在,复旦大学拥有18个全日制学院(含有69个专业),4个独立的系,71个学士学位专业,多个研究机构以及9家附属医院,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包括来自49个国家的1248名留学生。校园规模从邯郸学区扩展到江湾新学区,和枫林学区及张江新学区在地理上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
     巍巍学府,复旦大学已堪能与国际第一流的高等大学相媲美。马相伯,李登辉,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们的梦想已成为现实,今日的复旦无愧于先人。

     日月光华 复旦精神不朽

     复旦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爱国荣校的历史,是一部追求真知,追求卓越,追求造福于社会的历史。一百年的历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引以为荣的不朽的复旦精神。
     早在邵力子先生敲响的上海“五四第一钟”里,“复旦精神”就以挺起民族的脊梁,共纡国难的姿态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紧紧相连。“复旦人”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于硝烟弥漫的炮火中,于保家卫国的第一线,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付诸于实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复旦学生首张义旗,组织上海学联,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孙中山先生特为学联题写了“天下为公”的横幅。“9.18”事变后,复旦学生先后发动赴南京请愿运动,迫使蒋介石出来面会学生,答应他们的抗日要求。1932年“1.28”事变,复旦实验中学组织童子军,大学组织义勇军协助抗日。在复旦校友的名册中,许多校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民主为自由慨然捐躯,为峥嵘校史谱写了悲壮而荣光的一节。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出自于“复旦人”之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亦诞生于复旦校园。追求真理,探索不倦是“复旦人”一贯的学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着众多由学生自办的墙报的“复旦南京路”是每一位复旦校友心中永远不会褪色的风景。其中,由恢复高考制度后入校的新闻系学生主办的那份只有三张报纸大小的橱窗墙报《前哨》,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年代里,成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哨”。区区方寸之间,《前哨》为学生们开拓了思考的空间,让论争在橱窗中自由交锋,让思想在橱窗中闪现亮点。当时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夏征农给予学生们最大的理解、宽容、帮助和支持。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春天里,复旦校园生机勃勃,上下求索的“复旦精神”得以弘扬,并被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复旦的百年,是海纳百川,精英云集的百年。在历代校长的传承继往,孕育熏陶下,“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被秉承至今。一代又一代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名师大家出自复旦,他们又培养造就了新一代的名师大家。颜福庆,谭其骧,朱东润,胡曲园,卢鹤绂,谈家桢,严北溟,王遽常,徐燕谋,葛传规,陈建功,郭绍虞,周谷城,王造时,孙大雨,蔡尚思,漆琪生,赵景深,王中……他们的名字与一部学术史齐名,惊世绝伦;他们的业绩与民族的进步同辉,荦荦不凡。“复旦精神”因他们而彰显,而演绎,而传承,而光大,深深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中,令出自于这所校门的所有的“复旦人”为之自豪。
     “复旦精神”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财产,当前全新的时代赋予她更为丰富的内涵。过去两年中,在校学友为更好地理解和阐述“复旦精神”而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在校报和百年专刊上,同学们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任校党委书记的校友秦绍德这样表述他对“复旦精神”的认知:“所谓复旦精神,其实就是‘复旦人’在百年的奋斗中凝炼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复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的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
     更有年青的校友用生命为不朽的“复旦精神”写下了其独自的见解──32岁的天津人马骅,1996年毕业于国际政治系,2002年辞去北大在线经理的工作,只身来到冰川下的明永村,当一名不要一分钱报酬的志愿乡村教师。两年中,他为教育、环保、乡村建设以及保护传统文化而洒下了青春的汗水。今年6月20日,距离他准备回北京攻读博士课程只有一个月,不幸在澜沧江遇难……像马骅这样响应支持边区建设的号召,活跃在祖国边疆乃至非洲乡间的复旦儿女又何止一人!他们为“复旦精神”所续写的篇章是无愧于时代的活的复旦之魂!

      复旦大学正站在从旧的百年迈向新的百年的历史的门槛上。科学和自由,给予复旦过去百年的,是梦想和奋斗,是成功和荣光。新的百年,复旦面对着新的责任,新的高度,新的征程。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日月光华同灿烂!”正像这首校歌所呼唤的那样,复旦将永远不会停止其求索无疆的步伐,她将再创辉煌!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5/1396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