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伐林 著
一年将尽,又到了小结的时刻。仿照去年创例,继续在年尾自己评选最喜欢的十本书、十部影片和最关注的事件。
去年我就认识到,选出十本书很难,因为类型不同:有通俗小说,也有纯文学的散文、诗歌和小说,有评论随笔,有史学著作,有编辑史料,有回忆录……阅读预期和评价标准不可能一刀切,像纯文学,讲求的是主题深刻、人物鲜明、手法创新;惊险小说,讲求的是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情节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学术专著,讲求的是独出机杼的观点,举出人所不知的论据,做到不人云亦云,更不官云亦云;回忆录和第一手史料,则要求翔实、准确……
但还是勉为其难,选出十本——说是十本,其实是十种,其中有四种是上下两册,还有一种甚至是三册,加起来实际上就有16本了。这些书,许多都不是2011年新书,只是我2011年才读完而已。
这种评选纯属自娱自乐,高度个人化。各位朋友也不妨各自盘点您的最爱!
非虚构类:
何方《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上、下,利文出版社)
杨奎松《建国史》(一,二,江西人民出版社)
何方《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何方自述》(上、下,明报出版社)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广西师大出版社)
《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三联书店)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虚构类:
【日】村上春树《1Q84》(上中下,南海出版公司)
方方《武昌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晓阳《二号首长》(一,二,重庆出版社)
【美】怀特著、任溶溶译《夏洛的网》(Charlotte'sWeb,上海译文出版社)
非虚构作品,无须我多介绍题材和内容,都可以根据书名顾名思义。
今年78岁的何方,是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工作。1950年任职外交部,先后任驻苏联使馆研究室主任和部办公厅主任,一直在张闻天指导下从事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研究,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1989年调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1995年离休后研究党史,他所研究的,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学界公认他在香港出版的关于党史的几本书很有价值。
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写的《娱乐至死》我已经在我的博客上介绍过;而巴伦博依姆和萨义德的谈话录《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我随后也将在我的博客上推荐。巴勒斯坦裔学者萨义德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他的《东方学》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我倒不知道,他对音乐也这么爱好和精通,与犹太音乐家巴伦博依姆谈得这么深入、这么投机,涉及这么多敏感的问题,例如,具有排犹倾向、为法西斯德国十分推崇的音乐家瓦格纳的作品,在以色列演奏是否合适?两位大师的真知灼见,让我叹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邓野可能不算很有名的学者。但他的这部《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我读后觉得深有启发。作者以确凿的史料,讲清了抗战胜利之后国共怎样一步一步地互动、从合作走到对抗的过程,挑起内战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虚构作品得稍微多说两句。
黄晓阳《二号首长》是一部官场小说,我是偶然看到的,此前完全没有听说过,但翻了几页,就觉得不同凡响,难以放下,于是连续彻夜畅读。
小说封面上的醒目大字是“当官是一门技术活”,本书以省委书记秘书的角度透视官场内幕,讲的就是这门技术,踢爆权力规则。我后来在网上搜寻一下,此书被称为“近年罕有的现实主义力作”、“了解中国官场的实战手册”。小说面世后迅速走红,长踞畅销书榜首位。前两本印数已达71万册,加上这个月出版的第三本,今年总数突破100万册毫无悬念(第三本我还没有读到),湖南等地官员几乎人手一册,“岳阳纸贵”——作品中写的是“江南省”,一看就是写的湖南。小说也在内地多家网站连载,单新浪点击量就逾5400万次。《新京报》将之列入了“2011年度图书排行榜”的第13名,而这个排行榜的终审评委,是我信任了十多年的黄集伟、止庵、李洱、张柠、程三国等前图书媒体负责人和老资格书评家,我感到我对这部作品的青睐,没有看走眼。
作者何许人也?据传乃是湖南日报集团《华声》杂志总编。
这部作品,“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官场人士、公务员都是内行,会跟著分析权力场上博弈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我是外行,看到的更是这个体制已经病入膏肓到了什么程度:整个社会生活一切围绕权力旋转,而权力的规则,第一要靠利益——钱与色润滑(并非贪官、腐败分子才如此,而是每个人都如此!作品中的“我”,是个还算正派的官员,然而在这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省份,他的个人财产高达一千多万,跟围上来的女性达到上床地步者足有七、八人:报社记者,电视台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选美比赛入围者……);第二要拼派系靠山,靠山不硬的就得设法靠上更硬的靠山;第三,运用权力保持不坠的秘诀,在于平衡。作品中几乎人人都滚瓜烂熟、心知肚明的两套话语,更让我们洞悉从胡、温到每一个镇党委书记、派出所长、以及他们无数党委文件、党报社论字里行间的潜台词。
要进入这个体制,双重人格是最起码的入场券。
村上春树的《1Q84》好评如潮,就不用我多废话了,三大厚册我一口气看下来。方方以北伐为题材的《武昌城》,是中国文学近年来难得的收获。我本来就很喜欢方方的作品,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是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备选作品(不过恰恰是这部叙述一位汉剧名角一生的作品,我没有觉得那么好);而《武昌城》的深刻程度,则让我对她更刮目相看!作品一分为二:上半部分,写进攻武昌的北伐军一方;下半部分,写守卫武昌的一方。这部作品,我觉得完全应该获得下一届茅盾文学奖。在此向所有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强力推荐!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竟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让我百思莫解。
《夏洛的网》是一部西方儿童文学名著,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写一只蜘蛛和一头小猪的生死友谊。
有的推销词说“一本跟《小王子》媲美的杰作”,但在我这个非儿童看来,它比不上法国圣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英国奥威尔《动物农庄》那几部经典,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但这也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