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人事布局成“幕后焦点”
六中全会关注文化拓宽市场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张石)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第17届六中全会。这是自2007年17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14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这次全会也是胡锦涛主持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此次会议标志著明年十八大前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任期的最后一年,除了“文化命题”外,外界普遍认为会议将讨论接班人人事问题。
一、解决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失衡状态
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文化水准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他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软实力仍然偏弱。与GDP位列世界第2位的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发挥育民作用。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中国必须面对这一难题。
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而这次全会,有意解决文化生产力的低下问题。《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文化有关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问题,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
二、倡导市场文化与公益文化分离
《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指出:让文化走向市场,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在市场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使其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国家的形象、党的声音会传播得更加深远。
这标志著中共正在探讨将市场文化和公益文化分离的方向。在不涉及国家统治根干的娱乐性文化市场实行进一步的开放,让娱乐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走向更加自由、开放的道路,让其创造更多的GDP,加大民营化的深度与广度;对于事关执政党话语权的公益文化,则要加强管理力度。7月的高铁事故中网络报道的速度和内容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官方报道,并对政府的处理方式展开了批判,对此中共高层深有危机感。政府的网络管理部门在10月13日举行会议,中宣部长王晨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干部应该积极利用微博,而对网络中的各种谣言要“坚决取缔”。
《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指出: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常委人事安排引人注目
这次全会,标志著明年十八大前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任期的最后一年,因此会对9名中共新常委的人选进行讨论。
除了“文化命题”外,外界普遍认为会议将讨论接班人问题。而最受关注的是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动向。
《人民日报》10月11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文化高地正在崛起》的文章,对重庆推动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薄熙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而薄熙来是否会因为他在六中全会前的一系列活动与六中全会主题合拍而在十八大“异峰突起”,十分引人注目。
舆论认为:明年中共十八大高层人事安排,薄熙来进入政治局常委已经胜券在握,而是否能进入中央常委会则是一个悬案。
早前的“北戴河会议”已作出决定,习近平将主要安排和负责十八大人事调整,具体操作上将与胡锦涛商量决定。由此可见,习近平继任下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已无疑问,而习近平的做事风格是厚重少文,与薄熙来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在常委人事安排上薄熙来是否会进入席近平的视野,难以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