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8时,援引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北京市17座大中型水库的总蓄水量为13.6677亿立方米,不足北京平均年需水量35亿立方米的40%。而来自《人民日报》的另一个数据是,2011年北京市区日供水量将高达297万立方米,达到自来水集团供水能力临界点。
2011年会是北京最渴的一年吗?
连续12年干旱 水资源供需紧张
北京水资源紧张由来已久。地处半干旱地区、没有大江大河,北京水资源有着“先天不足”的严峻现实。
12年来,北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干旱期,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20毫米。据《2009北京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62%;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34亿立方米。
“连续干旱和南水北调推迟进京使北京水资源风险加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这也致使北京水源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作表示。
早前,人民网的报道更是称,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等于已破国际警戒线的1/10,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
对此,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告诉记者,“北京现在人均水资源量约120立方米,这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会随季节、人口等情况而变化,但近12年的干旱让北京水资源供需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当前,北京城市规模扩容、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人民大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授侯东民曾提出,“对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的严重水危机必须高度关注,人口控制势在必行。” 据侯东民分析,北京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7亿立方米,按照目前接近2000万人口计算,即便加上未来南水北调长期稳定供水1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也不到250立方米。人口过快增长使北京人口环境关系高度脆弱化,降低人口增速已是北京“十二五”头等重要发展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意味着北京2020年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的红线被提前突破。
采取什么办法?
1、阶梯水价
2011年,依据年初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北京市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合理调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逐步推行居民阶梯水价。
“阶梯水价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的有效手段,对控制用水量会产生一定作用,”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国际上也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实行阶梯水价之后,人均用水量会适度减少。”
2、从周边省市调水
“今年将继续与周边省市加强区域合作,争取为北京调集更多的水资源。”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近日表示,经过前段时期工作,目前已与周边省市初步达成协议,将继续通过调水来弥补北京水资源不足。但他未透露具体调水量。
据介绍,北京市已与周边省市签署了退稻还旱协议,将拿出资金支援水源地,特别是地处上游的河北省,用来调整产业机构、退稻还旱,并保证农民收益逐年递增。
此外,5月9日,历时349天的第二次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运行结束。但调水4.5亿立方米、入京水量3.57亿立方米,仍然只能有限“解渴”。
3、再生水利用
北京市2010年利用再生水6.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9%,“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较高的,今年预计将会达到7亿立方米以上,超过用水总量的 20%。”毕小刚表示,目前在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水景观、工业等凡是能使用再生水的项目上都已使用再生水,2015年有望达到10亿立方米。
除了增加再生水的使用量,北京市还启动了中心城区再生水升级改造的五年计划,预计2013年底,中心城区再生水主要指标能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