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六十年中,尽管中日之间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依旧可以认为现在是中日经贸合作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迅速发展的中日贸易合作
中日经贸合作模式是东亚地区比较成功的模式。中日经贸合作主要通过人(留学生、进修生等)、物(国际贸易)、钱(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三方面的密切交流得以实现。
1.中日贸易迅速发展
首先从物的交流,即中日贸易往来看。自1972年恢复邦交后的35年,中日贸易额由1972年的10亿多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678亿美元,35年增加了160倍。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日贸易也未受到很大的影响。据统计,1993年以来日本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让位给了美国。对日本而言,2004年中日贸易超过日美贸易,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2.两国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两国不仅贸易额急剧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两国正从垂直性分工向某种程度的水平分工方向扩展。中日两国企业分工合作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中日贸易的飞跃发展。70-80年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原油、煤炭、粮油等原料性产品。进口则以机械、成套设备等工业产品为主。目前双方进出口80%以上为工业制成品。
3.中国已成为日本的主要生产国
带动中日贸易发展的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因日元升值,纷纷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据统计,在中国的日本企业与日本国内企业的贸易,即所谓“日日贸易”或日本企业内贸易已占中日贸易总额的60%以上。以汽车为例,虽然2004年日本汽车对华出口减少了20%,但汽车零部件却增加了24%,钢铁制成品增加了23%,丰田在华生产的整车增加了67%,达87000辆。2004年本田对华出口减少70%(1900辆),但在华生产的本田车却增加了82%达到21.4万辆。计算器、电视、VTR等产品也出现同样的倾向。
二、日本是中国主要直接投资来源国
日本是中国主要直接投资来源国。8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增长加快。截至2004年11月底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达31000个,实际使用金额460亿美元。按国别统计,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日本对华投资有三大特点:第一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而且日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近年来盈利比例一直达80%左右。二是投资趋势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发展。现在长江三角洲是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日资一直占前一、二位。第三是大企业集团投资增加,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日本主要投资部门。特别近年来,日本企业又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和开发性投资。
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国内一些有代表性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已经进入日本市场。日本企业,特别是日本中小企业,有技术、无资金、无市场,今后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日投资。
三、中日经贸合作与东亚经济共同体
中日两国都希望加强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在中日两国出现的自由贸易协议(FTA)热潮就是一例。但在具体谈判做法上中日两国却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政治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其它敏感问题,中日政治关系现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后最坏时期。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直接影响了中日经贸合作关系,同时也影响了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1.日本对中出口依存度的逐年增大
首先从日本角度分析,对华贸易依存程度的增大,迫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发展战略。2005年版《日本通商白皮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中国经济现状。对国别经济如此详细分析的政府报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经济的重视。《通商白皮书》指出:中国不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电机、电子、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取得了飞跃发展。从产业自给率看,中国几乎没有低于100%的产业。特别是纤维、电机、电子产业、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中国国内的需求能力。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中国需要促进出口。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又直接引起和欧美、日本各国的贸易摩擦。另外,东盟主要4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和日本形成了分工合作体制。《通商白皮书》一方面建议日本政府要加速和东盟缔结以FTA为轴心的经济合作框架;另一方面又指出,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应重新考虑生产基地的布局。《通商白皮书》并没有公开号召日本企业把生产基地从中国移向东盟各国,但今年4月份,中国所发生的反日示威游行事件,已造成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心理上的障碍。
2.中国要警惕民族主义的抬头
与日本重视中国程度增加相反的是,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国民众中的民族主义意识不断增强,出现重欧美,轻视日本的倾向。在中国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之际,千万不能忘记以下事实:
第一,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异。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特别是来自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方式。
第二,要认真区别对待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区别对待日本政府和小泉首相个人的不同。
第三,要分别处理中日政治关系和中日经济关系。
第四,要求大同、存小异。
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将有助于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中日双方都有好处,而且有助于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建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先进工业国日本共同建立起来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可以使东亚地区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的实现,将会给加盟各国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也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