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子弹往哪里飞?
日期: 11年02月4期
■ 阮 翔
姜文据说是一位霸气的男人。我不太清楚霸气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可能就是NB。经常听说他训斥采访他的记者,也经常听说他在自己做演员而不是导演的电影拍摄中指点江山。貌似大家说霸气的意思就是:你们都得听我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姜文无疑是霸气的,而且霸气得很。
从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而红开始,姜文就在一夜之间从著名演员变成了著名导演,享誉世界。当然我觉得他自己不这么看,他对自己的定义只有三个字:艺术家。电影最多只能算是他成为艺术家的手段,而远远不是目的。
我一直很喜欢姜文的电影,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一直喜欢到近两年。但是到了近两年,开始怀疑这位霸气十足的电影人真的是位好电影人么?他那些电影真的有大家吹捧得那么好么?这个答案直到今年的《让子弹飞》出现才揭晓。
《让子弹飞》是姜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的又一部大作。《太阳照常升起》被评论说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太艺术了,观众看不懂。于是姜文说:老子站著也能把钱挣了。意思就是说,老子拍有艺术性的电影,一样能挣钱。这个理论的证明就是《让子弹飞》。《让子弹飞》卖得很好,而且叫好又叫座。
我慕名看了一下,但是没明白这电影好在什么地方。
好电影应该有好的节奏。节奏这东西比较玄妙,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和情节独立而行。就是说,一个情节舒缓的故事,可以拍得密不透风的紧迫,一个紧张的故事也可以拍得悠闲自得,慢慢悠悠。这取决于导演的想法,也是电影有趣的地方。电影虽然是讲故事的,但是它又不是只有故事,色彩,声效,一切一切都可以用来把玩和创作。不过,无论怎样的节奏,电影还是给观众看的,这个节奏一定不能让观众感到不适。慢节奏让人感到闲适但是不能昏昏欲睡,快节奏让人紧张但是不能让人无所适从。
而《让子弹飞》的节奏让人摸不到头脑。从头到尾,电影始终处在一个飞奔向前的节奏中,但是我就是没办法融入这个紧迫的气氛里面去。每次到了觉得要高潮的时候,情节一带而过了,到了觉得该缓口气的时候,音乐,画面又紧锣密鼓地扑面而来。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有概念的故事行进的韵律,而是姜文躲在屏幕后摆出的艺术家的范儿。这个范儿要说的事情是:我这电影很酷。酷是挺酷,然后呢?
喜剧应该让人笑,悲剧要让人哭,悲喜剧要让人又哭又笑,爱情剧要让人小鹿乱撞,青春片要让人有活力,生活片要让人觉得亲切,悬疑片要让人猜测,恐怖片要让觉得害怕,就是A片也要让人有生理冲动。电影属于什么类型固然不重要,但是电影得让观众有反应。《让子弹飞》看的时候没感觉,这个有点糟糕。倒不是不可笑,不过笑料都来自葛优。不过谁都知道,见到葛优出场不笑的电影怕是没有的。要命的是,在《让子弹飞》里面葛优让人笑的地方大抵和电影本身没什么直接关联。
再说,说《让子弹飞》是喜剧,怕姜文也不答应。我不太明白《让子弹飞》到底说了些什么?只知道到处都有人说这电影隐喻N多,深沉得屁滚尿流的,而且还留下很多悬念。这些隐喻大部分我都没看出来,对悬念也基本上没有想知道结果的兴趣。一个问题是,如果真有那么多隐喻的话,这些隐喻放在电影里用来干吗的?除了导演自己暗爽一下,基本上没什么特别的意思。《让子弹飞》,我理解,姜文要讲的是一个有关于革命的事儿。讲暴政、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讲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那点龌龊。应该说他把要讲的事儿都讲了,只是我觉得他讲这些实在是很有遗老遗少的腥臭味。姜文骨子里是崇拜独裁的,他对自由和权利的推崇是建筑在对人的层次划分的前提上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最后,一帮人对傻子竖起手指,大喊SB。在《鬼子来了》里面,中国农民头脑简单而且愚昧。这两者有一脉相承的思想背景。姜文推崇自由但是不认同平等。他觉得傻子永远都在,而且SB无比。站在时代高处的人不必歧视SB,但是SB必须仰视精英。《让子弹飞》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从姜文进城,到反抗周润发,到最后胜利之后一个人离开。主人公始终扮演上帝,他要拯救百姓,他要反抗暴政,他要这样,他要那样,因是他做的,果也是他摘的。革命是有的,但是革命的对象和大众从来不存在,都是背景,都是伴奏音乐,都是浮尘。主人公从开始就说要杀富济贫,但是“贫”只在要接受救济和最后需要叫出来打仗的时候才出现,说到底这场争斗只是姜文和周润发之间的争斗。两个大佬的对决,不同的不过各自高举的棋子的颜色罢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让子弹飞》倒是很好的讲解了革命这回事情。革命是革命者的革命,受众只在需要的时候被拉出来用一下。虽然诠释得很好,但是这不是姜文的本意。因为他喜欢这样的革命,喜欢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势。他对革命的理解就是英雄出世。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里面每个人都很扎眼,他们不是被时代推著走,而是时代的推动者。文革或许悲惨,但是主人公们同样活得有滋有味,文革结束了他们还是一样可以坐在大奔里对著他们觉得是傻子的人说SB。而《鬼子来了》里面的农民们因为没有领袖,所以只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相互猜测,不知所措。从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鬼子来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的样子。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巧合,绝不是姜文的本意。姜文除了描述自己,从来不打算描述其他任何人。
《太阳照常升起》让人看不懂,姜文很不爽,说,你看不懂就看不懂,本来就不是拍给你看的。现在呢,他站著要把钱挣了,就拍个你看得懂的电影。反正观众怎么想,我不care,我是艺术家,我玩弄你们于股掌之中。你要注意让子弹飞的人物很有趣,除了姜文以外,每个人物都简单直率,包括周润发的角色,虽然坏得流油,但是也是让人一看就看透的,只有姜文自己,一直在玩玄虚,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姜文非常享受这种样子,和芸芸众生拉开距离的样子。
其实姜的电影没有一部是生涩难懂的,都很好懂,你只要抓住一个主线,就懂了。姜文拍什么都是在拍自己,讲什么都是在讲道理,他的庙堂只有他一个人,而他的道理要全天下都来听。
我以为好的电影从来不讲道理,只传递感觉。次之的电影好好讲故事,末流的电影才去隐晦和讲道理。姜从来只愿意站在云端,但是他其实一直在玩末流的东西,只是技巧出众罢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3216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