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等六项主要任务。会议指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看,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具体部署的六项工作,都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鲜明特点。今年以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能源品种出现紧缺问题,再加上针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摩擦迅速增多,使得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新的调整,资源环境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巨大的创新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革新蓄势待发。转变发展方式,也决定著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与过去两年相比,明年一方面要维持一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应对不断加大的物价压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变为逐渐多元。这也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最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上升,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通胀压力较大。影响物价的因素,明年仍将继续存在。稳定物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得力。从中长期看,加强农业等薄弱环节投入,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物价上涨对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压力,也是必须著手进行的一项工作。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判断,未来物价走势不容乐观,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他表示,随著城市化的推进,农产品价格会呈上涨态势。但由于国内工业品整体供大于求、粮食连续丰收,加上货币政策正在进行调整,未来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看,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具体部署的六项工作,都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鲜明特点。今年以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能源品种出现紧缺问题,再加上针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摩擦迅速增多,使得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新的调整,资源环境的压力正在转化为巨大的创新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革新蓄势待发。转变发展方式,也决定著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与过去两年相比,明年一方面要维持一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应对不断加大的物价压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变为逐渐多元。这也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最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上升,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通胀压力较大。影响物价的因素,明年仍将继续存在。稳定物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得力。从中长期看,加强农业等薄弱环节投入,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物价上涨对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压力,也是必须著手进行的一项工作。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判断,未来物价走势不容乐观,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他表示,随著城市化的推进,农产品价格会呈上涨态势。但由于国内工业品整体供大于求、粮食连续丰收,加上货币政策正在进行调整,未来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