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音乐会举行之前我曾经询问主办方的发言人,晚上是否为刘晓波作任何特别安排,得到的答案是:“没有”。
但到了现场才发现,主办方早有部署。
自从1994年开始,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都在和平奖颁奖礼之后举行音乐会,为当年的和平奖得主庆祝,并传播和平的声音。
今年的音乐会由美国演员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和丹素·华盛顿(Danzel Washington)主持,并邀请了九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歌手表演。
音乐会一开始,会场两侧的大屏幕就播出过去几天奥斯陆发生的、要求释放刘晓波的示威活动片段。
华盛顿解释了刘晓波无法亲临现场的原因,并对此表达遗憾。华盛顿说:“今夜,我们向您的勇气以及献身人权的精神致敬,在场1600名观众都支持您。”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一分钟。
大会接着又播放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在12月10日发给诺贝尔委员会的视频短片,她用英语呼吁大家继续关注民主。
由于刘晓波在狱中曾透过刘霞表示,希望能在和平奖仪式听到儿童的表演,大会特别安排挪威青年弦乐团为他演奏一曲。
大约两个多钟头的音乐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会场中央落下大屏幕,播放了刘晓波自从六四以来的画面,两位主持人介绍他做过的事情。
海瑟薇和华盛顿又语带伤感地且背诵“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的摘要。
英国爵士乐队Jamiroquai Jamiroquai主音Jay Kay献唱完后特别叮嘱了一句:“今晚当大家就寝的时候,请惦记着这个人。”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和平奖得主缺席为其举行的音乐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就没有出席。
但是由于刘晓波身份的特殊性,加上主办方的上述节目编排,让音乐会渗透出丝丝的伤感。
和平奖音乐会曲终人散,但是围绕着刘晓波获奖的风波却继续掀起一圈圈的涟漪,不断向外扩散。
诺贝尔和平奖音乐会11日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有超过一千人出席。主办方在音乐会开始时对刘晓波本人和他的妻子无法参加这次音乐会表示遗憾。音乐会主持人荷里活明星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说,音乐会是为向刘晓波推动人权事业的不懈努力致敬。
今年的和平奖音乐会由荷里活影星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主持,英、美、挪威等多国艺人表演。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说,音乐会是为向刘晓波推动人权事业的不懈努力致敬。两人对BBC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今年的和平奖,但他们未因此担心或感到压力。安妮夏菲维说,正是由于刘晓波不能前来奥斯陆,因此她更加应该主持这场演唱会,以表达对刘晓波的支持。
大约1600名观众到场,包括诺贝尔委员会主要成员以及瑞典国王。主办单位对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及他太太刘霞无法参加音乐会,感到遗憾。
另外10日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表演独奏的美籍华裔小提琴家张万钧透露,他特地带来另外一把小提琴,并已经请包括中国民主活动人士在内的五十多位颁奖典礼参加者签名,准备将来赠送给刘晓波或者他的妻子刘霞。
张万钧11日在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揭幕礼上说,颁奖典礼上最让他感动的是诺委会主席亚格兰德把刘晓波的奖牌和证书放在空椅子上的一刻。张万钧在颁奖仪式上演奏了《茉莉花》、《彩云追月》和《爱的礼讚》。在被问是否担心今后可能遭中国当局「封杀」时,他表示未来几年没有去中国的打算。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10日举行过后,中国的维权人士仍受到严密监控。香港电台尝试致电给刘晓波太太刘霞,不过刘霞的手机继续停止服务。至于刘晓波的弟弟刘晓暄就表明,不能接受媒体访问,但未有进一步解释原因。
英国报纸11日刊登了诺贝尔颁奖仪式上为刘晓波专设的空座椅。《泰晤士报》报道说:「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政治剧作。中国对和平奖授予正在服刑的『罪犯』异见人士刘晓波所做出的愤怒反应,凸显了西方国家和北京的对立。但是,诺贝尔委员会在面对这个世界上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时实际上反败为胜。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可以囚禁反对者,而不向中国妥协的挪威政府却可以受到公众的质疑。」
《独立报》11日刊登社论「空座椅的雄辩」以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为例,认为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政治化了。不过社论指出,和平奖被政治化并不能掩盖人权是不可缺的真理,也即个人自由和法治对中国、挪威、或者瑞典同等重要。人权也是和平的最坚实基础。
德国媒体本周对中国持不同政见作家刘晓波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普遍做了详细报道,并发表广泛评论。《法兰克福环时报》发表的评论指出:「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为人权奔走呼号的刘晓波,真正恢复了这个奖项因为去年授予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备受杯葛的应有之义,那就是通过对人权活动家的褒奖,来促进和平的持久。」
《南德意志报》驻京记者在报道后配发评论批评认为:「这背后不仅仅是中国现任统治者对于人权的蔑视,而且也充分反应出北京几年以来在强权外交上的连续性。」
而德国《商报》10日则谨慎地以一家之言的形式刊载驻北京德国作者佛朗科-希伦的看法称: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是在帮倒忙。他认为,授奖机构本应考虑到将和平奖首先授予一位中国当代政治家,如现任总理温家宝或已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以此来昭显欧洲对中国的尊重。
法国左翼《解放报》11日发表评论,批评中国官方恐惧和软弱。
文章指出,这次颁奖仪式出现首个和唯一的空椅子情况是中国政府一手造成,象徵着中国的软弱,同时又象徵着民主斗争。BBC报道,右翼的《费加罗报》这两天也发表接近10篇有关文章,其中一篇的标题是「全面禁止」,文中表示中国媒体目前没有任何有关刘晓波诺贝尔奖的报道,该报驻北京记者认为,这个奖励有可能导致中国官方对其他异见人士的进一步收紧和强硬对待政策。法国的电视台、电台和网站新闻都关注报道刘晓波获和平奖典礼,强调因他未能出席而以空椅子作为象徵。
台湾多数媒体刘晓波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发表评论,有评论连结台湾与大陆的人权压迫。
为《自由时报》「铿锵集」撰稿的诗人李敏勇表示,台湾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美丽岛事件及中国大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刘晓波事件,分别是两个标榜中国文化地在国际人权日对人权的极端迫害现象。
音乐会举行之前我曾经询问主办方的发言人,晚上是否为刘晓波作任何特别安排,得到的答案是:“没有”。
但到了现场才发现,主办方早有部署。
自从1994年开始,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都在和平奖颁奖礼之后举行音乐会,为当年的和平奖得主庆祝,并传播和平的声音。
今年的音乐会由美国演员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和丹素·华盛顿(Danzel Washington)主持,并邀请了九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歌手表演。
音乐会一开始,会场两侧的大屏幕就播出过去几天奥斯陆发生的、要求释放刘晓波的示威活动片段。
华盛顿解释了刘晓波无法亲临现场的原因,并对此表达遗憾。华盛顿说:“今夜,我们向您的勇气以及献身人权的精神致敬,在场1600名观众都支持您。”
他的话音刚落,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一分钟。
大会接着又播放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在12月10日发给诺贝尔委员会的视频短片,她用英语呼吁大家继续关注民主。
由于刘晓波在狱中曾透过刘霞表示,希望能在和平奖仪式听到儿童的表演,大会特别安排挪威青年弦乐团为他演奏一曲。
大约两个多钟头的音乐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会场中央落下大屏幕,播放了刘晓波自从六四以来的画面,两位主持人介绍他做过的事情。
海瑟薇和华盛顿又语带伤感地且背诵“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的摘要。
英国爵士乐队Jamiroquai Jamiroquai主音Jay Kay献唱完后特别叮嘱了一句:“今晚当大家就寝的时候,请惦记着这个人。”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和平奖得主缺席为其举行的音乐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就没有出席。
但是由于刘晓波身份的特殊性,加上主办方的上述节目编排,让音乐会渗透出丝丝的伤感。
和平奖音乐会曲终人散,但是围绕着刘晓波获奖的风波却继续掀起一圈圈的涟漪,不断向外扩散。
诺贝尔和平奖音乐会11日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有超过一千人出席。主办方在音乐会开始时对刘晓波本人和他的妻子无法参加这次音乐会表示遗憾。音乐会主持人荷里活明星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说,音乐会是为向刘晓波推动人权事业的不懈努力致敬。
今年的和平奖音乐会由荷里活影星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主持,英、美、挪威等多国艺人表演。丹素华盛顿和安妮夏菲维说,音乐会是为向刘晓波推动人权事业的不懈努力致敬。两人对BBC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今年的和平奖,但他们未因此担心或感到压力。安妮夏菲维说,正是由于刘晓波不能前来奥斯陆,因此她更加应该主持这场演唱会,以表达对刘晓波的支持。
大约1600名观众到场,包括诺贝尔委员会主要成员以及瑞典国王。主办单位对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及他太太刘霞无法参加音乐会,感到遗憾。
另外10日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表演独奏的美籍华裔小提琴家张万钧透露,他特地带来另外一把小提琴,并已经请包括中国民主活动人士在内的五十多位颁奖典礼参加者签名,准备将来赠送给刘晓波或者他的妻子刘霞。
张万钧11日在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揭幕礼上说,颁奖典礼上最让他感动的是诺委会主席亚格兰德把刘晓波的奖牌和证书放在空椅子上的一刻。张万钧在颁奖仪式上演奏了《茉莉花》、《彩云追月》和《爱的礼讚》。在被问是否担心今后可能遭中国当局「封杀」时,他表示未来几年没有去中国的打算。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10日举行过后,中国的维权人士仍受到严密监控。香港电台尝试致电给刘晓波太太刘霞,不过刘霞的手机继续停止服务。至于刘晓波的弟弟刘晓暄就表明,不能接受媒体访问,但未有进一步解释原因。
英国报纸11日刊登了诺贝尔颁奖仪式上为刘晓波专设的空座椅。《泰晤士报》报道说:「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政治剧作。中国对和平奖授予正在服刑的『罪犯』异见人士刘晓波所做出的愤怒反应,凸显了西方国家和北京的对立。但是,诺贝尔委员会在面对这个世界上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时实际上反败为胜。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可以囚禁反对者,而不向中国妥协的挪威政府却可以受到公众的质疑。」
《独立报》11日刊登社论「空座椅的雄辩」以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为例,认为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政治化了。不过社论指出,和平奖被政治化并不能掩盖人权是不可缺的真理,也即个人自由和法治对中国、挪威、或者瑞典同等重要。人权也是和平的最坚实基础。
德国媒体本周对中国持不同政见作家刘晓波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普遍做了详细报道,并发表广泛评论。《法兰克福环时报》发表的评论指出:「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为人权奔走呼号的刘晓波,真正恢复了这个奖项因为去年授予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备受杯葛的应有之义,那就是通过对人权活动家的褒奖,来促进和平的持久。」
《南德意志报》驻京记者在报道后配发评论批评认为:「这背后不仅仅是中国现任统治者对于人权的蔑视,而且也充分反应出北京几年以来在强权外交上的连续性。」
而德国《商报》10日则谨慎地以一家之言的形式刊载驻北京德国作者佛朗科-希伦的看法称: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是在帮倒忙。他认为,授奖机构本应考虑到将和平奖首先授予一位中国当代政治家,如现任总理温家宝或已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以此来昭显欧洲对中国的尊重。
法国左翼《解放报》11日发表评论,批评中国官方恐惧和软弱。
文章指出,这次颁奖仪式出现首个和唯一的空椅子情况是中国政府一手造成,象徵着中国的软弱,同时又象徵着民主斗争。BBC报道,右翼的《费加罗报》这两天也发表接近10篇有关文章,其中一篇的标题是「全面禁止」,文中表示中国媒体目前没有任何有关刘晓波诺贝尔奖的报道,该报驻北京记者认为,这个奖励有可能导致中国官方对其他异见人士的进一步收紧和强硬对待政策。法国的电视台、电台和网站新闻都关注报道刘晓波获和平奖典礼,强调因他未能出席而以空椅子作为象徵。
台湾多数媒体刘晓波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发表评论,有评论连结台湾与大陆的人权压迫。
为《自由时报》「铿锵集」撰稿的诗人李敏勇表示,台湾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美丽岛事件及中国大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刘晓波事件,分别是两个标榜中国文化地在国际人权日对人权的极端迫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