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剑生
今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夫妇在首都机场咖啡馆的一角见到了妻子的老同学黎静女士,目前她在意大利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二十多年的时间空白让大家的谈话内容铺天盖地。抚今追昔中我提到自己近年来拍摄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黎静说你的活动与孔子学院的宗旨异曲同工,有合作的前景。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约定要努力在意大利实现中意两国世界文化遗产对话的活动。
半年后,在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佛罗伦萨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与意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剑生摄影展”。开幕式当天100多人到场,从意大利朋友们的瞳仁中流露出的兴奋我看到了祖国文化巨大的吸引力。我的部分代表作品已被佛罗伦萨美第奇图书馆及佛罗伦萨市政府永久收藏。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巴尔巴拉文化参赞为展览会撰写热情的致辞,还邀请我在意大利大使馆举办同样的摄影展。孔子学院总部发来了贺信指出:“摄影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东方艺术家诠释的中意文化必将会促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我清楚展览的成功和意大利人民的认同,并不在于我个人的作品有多精彩,而充分折射了中意两国人们渴求交流,渴求融合的人心所向。
记得15年前,我们夫妇到突尼斯旅游。在一个景点拍完照片后,开始寻找回城的车。这时停车场正好有辆载著三个学生摸样的车刚到景点,我便上前询问他们回城时,能不能带我们一起走。没想到三个孩子当即表示愿意载著我们立刻打道回城。在路上,通过双方的椒盐英语得知他们是医科大学的学生,结伴兜风遇上了我们。对于他们来讲,我们是东方的使者,可望给他们打开一扇窥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他们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在家里,他们手忙脚乱地翻腾出一个李小龙形象的泥人来,还摆出了一个滑稽的武术姿势。看得出来,中国对他们来讲因遥远而生神秘,又因神秘而欲了解。可是,苦于语言障碍,苦于时间限制,我们没有很好的把中国介绍给这几个突尼斯学生。
还有一次也是十几年前,在维也纳看歌剧。记不清楚歌剧的情节了,但剧里中国人扮演者的造型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他们把对日本人的那点儿认识张冠李戴地强加在中国人身上了,看著演员那个稀奇古怪的装扮,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过了几年,当我再次去非洲去东欧地区时就能够确实地感受到中国在向世界渗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中国制造的红红绿绿的塑料盆,服装及小商品在当地市场上竞相斗妍。
这些经历和感受更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要用自己的镜头把中国的文化遗产介绍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不单有李小龙,更有孔夫子,不单能向世界输送塑料盆服装等商品,更要传播四千年的文化精粹。可喜的是目前我们从李小龙到塑料盆,再到孔子学院,中国完成了“三级跳”。更庆幸的是自己的摄影活动与将中国的软实力推进世界这个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又有孔子学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大平台,继6月份的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展览后,9月23日我又将启程去比利时,由著名的鲁汶大学的孔子学院在新学期的开学之际,为我举办“中国与比利时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剑生摄影展”和讲座。人生一世,做一件能够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的事,让更多的人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所折服,也就无愧于炎黄祖先了。
今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夫妇在首都机场咖啡馆的一角见到了妻子的老同学黎静女士,目前她在意大利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二十多年的时间空白让大家的谈话内容铺天盖地。抚今追昔中我提到自己近年来拍摄中国文化遗产的活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黎静说你的活动与孔子学院的宗旨异曲同工,有合作的前景。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约定要努力在意大利实现中意两国世界文化遗产对话的活动。
半年后,在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佛罗伦萨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与意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剑生摄影展”。开幕式当天100多人到场,从意大利朋友们的瞳仁中流露出的兴奋我看到了祖国文化巨大的吸引力。我的部分代表作品已被佛罗伦萨美第奇图书馆及佛罗伦萨市政府永久收藏。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巴尔巴拉文化参赞为展览会撰写热情的致辞,还邀请我在意大利大使馆举办同样的摄影展。孔子学院总部发来了贺信指出:“摄影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东方艺术家诠释的中意文化必将会促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我清楚展览的成功和意大利人民的认同,并不在于我个人的作品有多精彩,而充分折射了中意两国人们渴求交流,渴求融合的人心所向。
记得15年前,我们夫妇到突尼斯旅游。在一个景点拍完照片后,开始寻找回城的车。这时停车场正好有辆载著三个学生摸样的车刚到景点,我便上前询问他们回城时,能不能带我们一起走。没想到三个孩子当即表示愿意载著我们立刻打道回城。在路上,通过双方的椒盐英语得知他们是医科大学的学生,结伴兜风遇上了我们。对于他们来讲,我们是东方的使者,可望给他们打开一扇窥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他们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在家里,他们手忙脚乱地翻腾出一个李小龙形象的泥人来,还摆出了一个滑稽的武术姿势。看得出来,中国对他们来讲因遥远而生神秘,又因神秘而欲了解。可是,苦于语言障碍,苦于时间限制,我们没有很好的把中国介绍给这几个突尼斯学生。
还有一次也是十几年前,在维也纳看歌剧。记不清楚歌剧的情节了,但剧里中国人扮演者的造型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他们把对日本人的那点儿认识张冠李戴地强加在中国人身上了,看著演员那个稀奇古怪的装扮,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过了几年,当我再次去非洲去东欧地区时就能够确实地感受到中国在向世界渗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中国制造的红红绿绿的塑料盆,服装及小商品在当地市场上竞相斗妍。
这些经历和感受更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要用自己的镜头把中国的文化遗产介绍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不单有李小龙,更有孔夫子,不单能向世界输送塑料盆服装等商品,更要传播四千年的文化精粹。可喜的是目前我们从李小龙到塑料盆,再到孔子学院,中国完成了“三级跳”。更庆幸的是自己的摄影活动与将中国的软实力推进世界这个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又有孔子学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大平台,继6月份的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展览后,9月23日我又将启程去比利时,由著名的鲁汶大学的孔子学院在新学期的开学之际,为我举办“中国与比利时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剑生摄影展”和讲座。人生一世,做一件能够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的事,让更多的人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所折服,也就无愧于炎黄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