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育儿男和家事男
日期: 10年07月2期
■(长 野)房丽燕
近年日本为缓解社会“少子化”现象,出台了不少鼓励人们生育的政策制度。育儿假就是其中之一,且不仅女方可以休,男方也可以休。可是以往的情况却是很少有男性休育儿假。以东京都某区政府为例,男性职员育儿假的休假率为0%。不过今年年初,东京都文京区区长宣称要为职员做表率,将休两星期育儿假。这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区长的行动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该区长也在回答媒体的采访时说,应创造一个便于男性请育儿假的环境。
不仅是文京区长,很多演艺圈人士也纷纷亮相媒体,表明自己对育儿的积极配合与参予。如:原早安少女成员挕酢觞的丈夫杉浦太阳、四个孩子爸爸的艺人露野刚士等。无论行政部门的长官,还是对流行趋势具有影响力的星级人物,他们的行为都顺应了日本社会倡导男女共同“参划”(参予计划)的潮流。这个所谓“参划”不仅指男女同工同酬同劳动,还包括主张男女共同经营家庭生活,当然包括共同育儿。虽说上述男性休育儿假的统计数字似乎与此潮流相矛盾,但这并不意味著日本社会仍延续著大男人小女人的社会形态。不过无论是男女共同“参划”,还是男性休育儿假似乎都与中国人对日本的基本印象存在著差异。
在我的脑海里,曾经反复出现过这样的画面。女人拎著大包小裹,踩著小碎步,紧跟在昂首阔步两手空空的男人身后;家里,女人被男人吆五喝六,小蜜蜂般地从家里的这一角飞到那一角,忙个不停,而他那酒足饭饱的丈夫却一杯茶,一张报纸地坐在一旁悠闲无比;就寝的时间到了,要待女人将被褥铺放了整齐,男人才肯钻被窝儿。这是我来日本之前学日语时,日裔林纪美老师为我们描述的关于日本的生活情景,主人翁是她弟弟夫妇。记得长年生活在中国的林老师曾表示对此相当看不惯,还批评过她弟弟不该如此大男子主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述,日本社会的家庭风貌便如此地印入了我的记忆。
来日本后,却从没有看到过林老师所说的那种场面,倒是为商场、超市中许多男人怀抱小孩儿,与家人一起购置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情景大跌眼镜。随著在日生活的长久、深入,发现以前对日本的一些印象与日本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林老师所说的那种情况并非已绝迹,但它多半只存在于上了岁数的日本人中,而在现代年轻人中已很少见,
最近几年,随著女性更多地走向社会,那种女性全面掌管家政,而男性对家事育儿不闻不问的家庭已渐渐被夫妻共同参予家务、育儿的家庭模式所取代。所谓育儿男更是悄然成风。
育儿男是指积极帮助妻子照顾孩子的男性。上述区长就是一个典型的育儿男。自从2月份他儿子出生后,每天早上上班之前给孩子洗澡就成了他的任务。
前一阵儿,看了一个介绍育儿男情况的电视节目。片中的育儿男们不仅在家里帮助妻子做饭、打扫卫生,给孩子洗澡、换尿布,还像妈妈那样带著孩子亮相于公园。孩子们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妈妈们在一旁谈笑交流,是日本的公园里常见的景象。但现在,公园里又多了一道风景:年轻的爸爸们聚在一起聊天、切磋。应该说,这道风景也毫不逊色于妈妈们。
不仅如此,日本很多地方还开办了“育儿男学校”,开设了“育儿男俱乐部”网站,出售专门杂志,向男性讲授育儿及为人之父的知识。令人吃惊的是,参加某“育儿男学校”学习的男性中竟有30%是未婚者。问及为何参加时学习时,被采访的年轻人说,为将来当爸爸作准备。
除了育儿男,最近“家事男”也很流行。顾名思义,就是常做家务的男子。这些男子被问到为何做家务时,他们的回答除了帮助有工作的妻子分担之外,年龄在20到30左右的大部分年轻人竟颇令人意外地回答道是因为喜欢做家务。说是上中学时,因为家政课上学了做饭、洗衣等家务内容的课程,所以产生了对家务劳动的兴趣。日本文部省在1993年修改了教学大纲,加入了男女同学家政的内容。而当年进入初中的一代人,现在正好30岁。可以说,是日本的教育培养了爱做家务的男人。
不过,在男女平等了几十年的中国人看来,日本的“育儿男”、“家事男”简直太不足挂齿。中国很多男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好爸爸、好丈夫形象早已树立得位居了世界最前列,而且中国男人根本就是无师自通,对自己自觉培养,当然妻子努力鞭策的半边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一点来说,日本还是刚刚起步和发展中。
说来说去,作为构成社会机体细胞而存在的家庭,到底什么样的格局最为理想仍然不能从一而论,但只要达到每个细胞健康、稳定,整个机体平衡而有活力,就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12432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